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民生新闻的网络新解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而网络新闻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却似乎还在社会新闻的猎奇窠臼中徘徊,实已远落后于媒体对于民生新闻的实践阐释。

  从概念上看,“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价值和人文关怀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而网络民生新闻,简单来说,就是在网络上发布的民生新闻。从某种意义上看,其与广播电视媒体、平面媒体新闻的民生内核是一样的,只是因各自载体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特性。民生新闻能够在广播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载体上获得勃勃生机,也必定能够借助网络特性,彰显魅力。

  从特性上看,“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模式,民生新闻是多种独特内涵有机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闻实践模式,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意识、民众话语等要素的有机统一。”在这里,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意识、民众话语,是媒体同行在新闻实践中,为民生新闻勾画的轮廓特性。

  可以说,这正是民生新闻的核心魅力所在。而实质上,我们对网络新闻特点所进行的解读中,与民生新闻的这四大核心魅力多有交错。相比广播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载体,网络的多媒体、互动参与、高自由度、小众个性化等特性,使其与民众的距离更近,更具亲切感。

  “民生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多了一种‘加工的态度’——即‘从民生的角度、从百姓的视角、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也就是说,一样的世界,但不一样的观点和解释的方式,使它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在这里,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以民众的视角,关注民众的利益”。

  所谓“参与式”网络新闻,是指新闻受众参与到报道当中,成为广义上的网络记者。而所谓“人际化传播”,是指受众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通过网络载体“交口相传”。现在所见广播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的民生新闻节目,莫不将报料热线作为主要卖点和新闻线索的源泉,尽量让受众参与到报道当中,以凸现报道的“民生”魅力。就如笔者所在的广州地区,6大报纸均开设了自己的庞大报料热线:《羊城晚报》连线版、《广州日报》热线新闻版、《南方都市报》街区版、《信息时报》民生热线版、《新快报》特快热线版等。

  而“互动参与”、“多向传播”正是网络的天生优势。当受众通过网络成为新闻发现、制作、传播的重要一环,且事关自身利益时,报道的主动意识空前高涨。随着更多利益相关传播者加入新闻制作传播链条,报道会变得更详尽、更全面、更及时。尽管报道的客观性会有所弱化,但网络民生新闻却从最正宗的“平民角度”,以最原味的“民众话语”,诉说最真实的“民生内容”,其“关注民众利益”的核心价值自然得到最大化的催化。

  如红网的“百姓呼声”栏目,将民众所反映的民生问题分成“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建言献策”等几类。受众所看到的是最原汁原味的网民帖子,并不断有受众跟贴对事件进行补充和跟踪、或对咨询求助问题的回应、建议等。

  在这里,民生新闻呈现出其最原生态的形式,虽使人感觉“民生”有余而“新闻”不足,缺乏对民生原料的专业加工,影响了传播链条的进一步延伸。但其对“民生内容”、“民众话语”的演绎,对网络环境下的受众参与、人际传播的运用,已为网络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有学者这样论述民生的使命:“民生新闻不仅概括了媒介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体现着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涵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在这里,报道已不仅仅只是发现、制作、传播链条,民生新闻借助媒介的“社会功能”,开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

  “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忧。”是不少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响亮口号。不但要关注,还要维护“民众的利益”。其民本取向不单体现在题材内容上,不再只是自上而下单向灌输和宣教的工具,更注重给受众话语权,形式上改变了“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链条。不只是为民众代言的平台,更是汇聚民众声音的平台。

  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来进行,淡化了传统新闻灌输的痕迹,以互动的双向交流为重,鼓励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成为新闻人物,成为对新闻事件表达意见的主人公。

  在这方面,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为我们演示了堪称典范的操作。如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民声热线”栏目,设置民生电话热线,让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官员直接与民众对话,针对“民众利益”问题进行解答,构造起一个有实现维护“民众利益”可能的对话平台。节目以普通民众诉说民生为始,以政府官员回应民声为终,进而探询实现维护“民众利益”的可能途径,使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可向“公共新闻”意义上升华的可能。

  但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收集反映的,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有限量的、民声和回应答复,对瞬息万变的新闻发展缺乏实时追踪。技术与成本上无法逾越的障碍,制约着民生新闻继续升华发展。而当载体变成网络时,却有着太多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网络直播、投票、论坛、留言、邮箱等方式。

  在上述红网的“百姓呼声”栏目中,受众所提出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等,可得到如政府部门、法律专家的回应,还可进行实时或延时的问答和对事件的跟踪关注,直至问题解决。通过网络载体,随时随地对民生新闻进行低成本的无限量实时跟踪,使网络民生新闻可收集汇聚最广泛、最真实、最代表“民众利益”的民众声音,并使之与政府、社会管理方、非利益相关方等多方面进行意见交流及对话,一起实现维护“民众利益”的可能途径。

  在这种受众话语权极至化的环境下,网络民生新闻可以寻求到监督和昌明并行不悖的出口,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起一座半化的桥梁,进而给一个畅达的渠道。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把话语权从党政官员手中转移到了市民手中,赋予了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民众的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的公共价值。

  有研究者指出,以新闻推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作为新闻业的理想目标,民生新闻只是一个开端,但这一开端会随着社会转型和中国媒介改革的双重进步而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民生新闻的未来是否可以建构为市民公共领域,能否成为进化的助推器,网络民生新闻的成熟发展,可谓举足轻重。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中国文明网中国扫黄打非网中国记协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央视网中国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中国出版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宣部出版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出版基金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作家网中国文艺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