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论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思想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陈云是中国党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建立后长期担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便是其中之一,内中蕴涵着许多发人深思的精辟见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与研究陈云的这方面思想,对于理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生问题,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但不同的社会和政党对此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始终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得近代中国人民的贫困如所讲“是世界所少见的”。陈云作为亲历的中国党重要之一,始终关心民生问题,把民生与相联系,从高度认识民生问题。他多次指出,民生问题“是国家大事”,“是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

  把民生问题作为问题和重要的国策,既是陈云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建立在长期以来他对人民群众与党的事业关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和建设的基本力量,也是和建设取胜的基本保证,已经为中国党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所证明。正如陈云所言:“不发动群众,抗战就不能胜利。”这个道理我们大家已经懂得。但是,中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党领导的事业,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人民群众同样需要党对其关心,尤其是生活福利上的关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也说过,领导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其他阶级和政党的领导,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因此陈云指出:“党人是主张改善民生的”。

  基于上述认识,陈云从战争年代起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把它看作是影响党和人民关系的大事,一再要求党的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关心群众生活。“群众工作千头万绪,究竟应该从哪一点做起呢?”“不是别的,就是从维护群众自己的利益出发。”1956年,当我国城乡出现猪肉供应紧张、老百姓吃肉难时,他又从高度指出:这“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普通的商品脱销问题,而是影响党和人民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矛盾会越来越尖锐。”

  事实上,经济与本身就是相互关联、互为统一的。经济是基础,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论哪一个社会,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用的问题,然后才可能从事其他活动。把民生与相联系,从高度思考民生问题,体现了陈云民生观的重要方。

  首先,陈云认为党必须关心民生。他说,支部要“用极大的注意去关心和讨论群众的切身问题”。“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陈云的话非常直白,但寓意却极为深刻:第一,党必须时刻把民生放在心中。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要求。但是,如何关心民生却有不同的做法。有经常关心也有难得关心,有有事时关心无事时不关心,也有大事关心小事不关心的。在陈云看来,党人的做法就应该天天关心、时时关心、事事关心。道理很简单,人民群众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党要赢得人民群众,就必须时时为他们着想,这既是党的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必然要求。第二,民生问题无论大小都必须认真关心。民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大有小,但“群众利益无小事”。正如陈云所言,在某些人眼里看似小事的油、盐、柴、米,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却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民以食为天”,事实上,一年365天,老百姓一天也离不开这些东西,因此,也最关心这些东西。所以,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党人就必须把它放在心中,不能丝毫马虎。第三,关心民生要用心。老百姓生活上的困难,不是人人都能发现的。每个老百姓生活上的困难,更不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这就需要党人用心去关心,即陈云讲的:“用极大的注意去关心。”一方面,要主动去了解群众“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不能事事都等困难发生了才去关心;另一方面,不能坐着听群众有什么困难,必须“到群众中去寻找,因为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

  其次,陈云认为,关心民生更重要的在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说:“要注意群众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当权的党容易只是向群众要东西,而忘记也要给群众很多的东西。”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大中城市的食品供应严重不足,导致人民的体质下降。陈云作为当时主管中央财经工作的主要心急如焚,他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去解决。他提出,每人每天供应一两豆子,补充植物蛋白以增加营养。后又考虑到大多数人民群众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只有植物蛋白不够,还需要动物蛋白,又提出,是不是可以拨点钢材,造些机帆船,添些捕鱼的网具,让水产部门出海多捕些鱼,使大中城市的市民平均每人每月有半斤鱼吃。这些不过增加斤两食品的事情,在陈云看来就是切实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

  对农民生活的关心,也透出陈云上述思想。1961年,陈云回家乡农村进行调查,在给的信和所附的三个调查报告中,他为解决农民实际问题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应该把母猪下放给农民私养,因为“私养猪能赚钱,”能使农民增加收入。二是上海郊区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因为前者收入比后者少。三是按中央的规定给农民留足自留地,因为农民可以利用它种些粮食、蔬菜等来补充食品不足。

  由上述事实不难看出,陈云不仅重视从理论上和感情上关心民生,更重视如何去关心民生,他把对民生的关心落到实处,变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实惠,充分体现了中国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改善民生就需要搞好消费资料的生产,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民生与建设的关系。在这方面,我国有过深刻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陈云通过总结经验和剖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两者必须统一的科学观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

  为什么“必须兼顾,必须平衡”?陈云认为,这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的。一方面,要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促进建设。因为“大量就业和增加工资是一件好事,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许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大量增产以后仍然供不应求。这充分说明,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而正在进行建设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才会有生产积极性,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不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置群众的痛痒于不顾,而要开展群众运动,要群众热烈起来与政府与军队一道艰苦奋斗,这是不可能的事。”“只注意建工厂,不管职工吃的,那怎么行?”“我看,蔬菜和其他副食品供应问题,其意义决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只注意工业建设,不注意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工人就可能,回过头来还要解决。人是应该接受教训的。”陈云的认识是深刻的,其中不仅蕴涵着他对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为我们点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生活和建设必须兼顾与平衡,任何疏忽与偏颇都可能造成失误。

  需要指出的是,陈云提出生活与建设必须兼顾与平衡的思想,并非绝对平衡,而是首先解决人民的生活,在安排好人民生活基础上的平衡。“首先要保证生活必需品生产部门最低限度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的需要,剩余的部分用于基本建设。”“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只要把握住这一条就好。”陈云的思路非常清晰,生活与建设必须兼顾和平衡,但这种兼顾和平衡,是建立在首先考虑保证人民生活需要基础上的。这既反映了他对改善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辩证认识,又彰显了他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来处理民生与建设关系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关链接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网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人民网新华网全国网中国政府网全国政协网中国网中网中央文献研究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