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破题之年,做好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确定的2023年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落脚点和有效抓手。其中,“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要求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生活品质。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扎实办好为民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作出部署,包括大力稳就业促增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高水平健康西安、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等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我们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短板弱项,切实增加有效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民生保障朝着“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方向进行,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以此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百余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进入新发展阶段,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这些问题的背后,既有新挑战,也有老问题。因此,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解决民生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持续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围绕强基、扩中、提低、调节,多措并举提升收入水平,把闲置的资源资产盘活并充分发挥作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规定动作要到位,自选动作要实惠,群众“急难愁盼”的事要有兜底的措施,形成一批创新的示范,推动成熟服务普惠化;要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筑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

  第二,要以实现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全方位改善为抓手。党的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下一步,我们要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就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提高民生品质,并将其体现在各类配套的改善型政策上。针对待就业群体,要把扩大和稳定就业当成头等大事,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让人民群众“劳有所得”;针对低收入群体,要持续推进低保扩围增效,提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水平,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让群众“弱有所扶”;针对有住房需求的群体,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进一步优化住房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让群众“住有所居”;针对受教育群体,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突出抓好薄弱学校提升,支持优质教育资源优先辐射远郊区县,让群众“学有所教”;针对幼儿群体,要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做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让群众“幼有所育”。

  第三,要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为共同富裕聚势赋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更加迫切的历史性任务。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这也要求我们要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加强美丽乡村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要把做强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以打造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为突破,带动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发展。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改进农村生活环境作为根本目标,聚焦产业发展,增强城乡关系的互动,加强城乡共建共治共享。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更广泛地激发全社会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更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持久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