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生活  两性

贫困带来的两性问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4-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如今,人口流动性大为增加,城乡二元户口虽还没有完全解决,但农民落户城镇也有多种方式,因此,伴随着城镇化从改革开放初期17%到如今60%左右,大量农民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地离开了农村,目的无非是追求更高的收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对这一现象最有危机感的是农村贫困人口。

  前不久去云南屏边、元阳地区考察当地扶贫情况,了解到农村地区一个新情况,即农村贫困带来的两性问题。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比较保守。中国传统文化有优越之处,也有不合时宜的成分,例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等男女不平等的陈旧观念。令人意外的是,在某些贫困人口那里,这一传统现象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被“改变”了,而改变的结果,并不令人欣喜,反而可能结果更糟。男女婚配是人生大事,中国人很重视传宗接代。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这件大事已经影响了他们关于生活的重大决策。

  以前,中国各地人口流动不大,即便有流动,一是贫富差距不大,二是城乡户口限制,彻底离开农村有难度,真正离开农村,或者农村范围内自然流动的数量不是很多。如今,人口流动性大为增加,城乡二元户口虽还没有完全解决,但农民落户城镇也有多种方式,因此,伴随着城镇化从改革开放初期17%到如今60%左右,大量农民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地离开了农村,目的无非是追求更高的收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对这一现象最有危机感的是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往往与没文化有关。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贫困人口对此感受的最大威胁是找不到老婆。从人口流动来说,农村女性即便文化水平较低,也比较容易离开农村,在城镇找到生活方式或者嫁人。而对于农村贫困男性来说,打光棍已成普遍现象。农村贫困男性即便结婚,现在也很难找到年轻姑娘。以前带着孩子的寡妇不太会有人要,现在农村女性再婚已很普遍,40岁的寡妇都很抢手。

  这次在云南接触了一些村干部,某位村支书顺便谈到了这个话题。一般想象,村支书是村里的强势、头面人物,但这位村支书说:他现在非常注意讨好老婆,要哄老婆开心,不能惹老婆生气,否则,老婆很容易跑掉。也就是说,与外面的世界相比,连村支书这样的身份吸引女性都有危机感,可见一般普通农民对此的忧虑,更何况那些没文化、缺技能的贫困户。村支书说,村里的年轻人如果出去打工,女的出去一般都不回来了,夫妻俩出去,回来的常常只有一个。男的出去,要么在外面找一个,具体情况不清楚,要么在家乡找一个,一般不让女的出去,或者男的回家,守着或看住老婆。农村贫困人口的男性光棍增多,虽然似乎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但这一现象毕竟是个无奈。

  总体上说,农村地区男女性别比例的差距越来越大,女性流出外地是重要原因。因此,留在农村条件稍好的男性往往想别的办法。拐卖、贩婴等犯罪活动便有了市场。云南属于边境地区,有些村民便开始寻找境外的女性,所谓“越南新娘”并不是传说。理由完全是经济原因。相对来说,越南的条件更差,使得云南这边条件稍好点的男子,有可能能吸引到那边的女性。换个角度看,越南那边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而嫁到云南的越南女性,生了孩子可以有中国身份,享受相关政策,越南女性则没有,因此,分配土地、社保医保之类都没有。有些嫁过来的越南女性还不太会中文,找工作也不容易。也就是说,为了婚配,为了传宗接代,某些男性农民加重了自己的负担,一旦有生病之类的意外,脆弱的经济支撑容易崩溃,使得某些农民出现返贫。

  元阳县某村却有另一番景象。该村海拔1700米,交通极为不便,我们没能前往,几位村民和村支书到乡里与我们座谈。该村有62户农民,总人口328人,其中55户是贫困户,共24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5%。一位村民在谈话中说到:没钱给孩子娶媳妇。我发现这位村民年纪并不太大,便问他孩子多大。他说:15岁。经进一步询问了解,发现该村光棍数量并不多,比农村一般光棍比例要低不少。这么一个贫困村,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引起我的好奇。

  该村有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名称,叫“直过村”,意思是说,它原先是原始社会,现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简称“直过村”。该村村民不多,却是多个民族的混居村。由于村民的汉语不是很好,我没有询问村子的来历或历史。我猜测,这个村子可能是逃难、避难而形成的。古希腊城邦有一种刑罚叫驱逐、流放,云南少数民族以前也有。某些犯了规矩的人被驱逐后,只能在条件更为恶劣的地方艰难生存。还有一些犯了事、结了仇、得罪了重要人物,只能逃到别处躲藏的人,也会选择这样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落脚。仇家或事主追剿也不容易。因此,一个小小的村子形成了多民族混居。这是题外话。

  这个贫困村为何光棍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出打工的少。村民说,有一个外出打工的去年回村了,结果全村人要他请客,仿佛外出打工回来就是财主,村民名正言顺地吃大户,不知道此人以后是否还会回村。当然,这位外出打工的村民是男性,该村几乎没有女性外出打工。原因很简单,生怕她们一去不回。村里采取的方法是早婚早育。男女少年十五六岁就结婚,很快就生孩子,女人便被拴住了。当然,义务教育政策,村里还是实行的。但基本上都是勉强上完初中便张罗结婚。这个贫困村的农民很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男性,他们在“婚姻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于是,便采取这种违反婚姻法的做法,半强制性地保证男性村民的婚配权益。该村虽有不同民族,但村里人的婚配已经与民族无关,各民族通婚很正常。村里人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该村土地不多,大都是陡峭山坡上的小块土地,种点稻谷、玉米,条件很艰苦。留在村里的男性也并非完全不打工,但他们农闲时只在附近乡镇打零工,几乎不出县城。元阳县的经济不算很发达,打零工的机会虽有,但收入不高。茅山村的村民不愿走的更远,除了对自己适应远方大城市的能力缺乏信心和勇气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怕老婆跑了。形象点说,这个贫困村的村民用一种半封闭的做法,竭力保证村里男性的婚配权。长此以外,近亲繁殖的恶果一旦出现,村民只能更穷。即便是现在的方式,村民几乎看不到读书学习的好处,也没有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难以通过改变旧方式而脱贫。

  本文上面的几张照片都是这个村子的近况。强大的政府使这个偏远的山村有了电和信号。请注意民居的房顶,都是瓦楞板,以前是草。这是中信集团在这里扶贫的成果之一。但是,瓦楞板不贵,运到这个地方的运输成本比瓦楞板的钱还多。水泥、钢筋等建材都如此。

  像这样的贫困村子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村子主要是由于它的特殊地理条件,本来就与外界沟通不便,从而“因地制宜”地产生了这个办法。它将婚配权看得很重,由此不得不承受难以摆脱的贫困。当地政府希望这个村子搬迁,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虽然贫困户搬迁政府有补贴,但毕竟自己还要出一部分。再说,如果搬迁,他们靠什么谋生呢?土地还在山上,到地里干农活就更不方便了。传统意识浓厚的村民说:不愿放弃祖宗留下的田地。事实上也是因为除了那些小块土地外,他们几乎没有经济依靠和来源。如何改变?这是一个难题。

  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孩子做起,让这个村里的孩子小学、中学都进入寄宿学校,家里有困难的,采用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方式,保证他们在较好的学校里完成学业。初中毕业到18岁,是这些孩子的关键时期,应该努力让他们继续求学。如果完成了高中学业,一般来说能找个稳定的工作。如果不能上中学,应努力避免他们陷入早婚早育的境地,尽量让他们在村子外谋生。孩子问题解决得好坏,将决定这个村子的穷根是否能断绝。

  至于现有的成年村民,我觉得可以将这个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子所有用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退耕还林的补偿款虽然不多,但也算一份收入。这个村子其实不适合人居住。为了建很简单的房子,如果要从外面运进建筑材料,同样的房子,在该村的造价比外面高二、三倍。在村里搞养殖、种植经济作物也很不合算,因为运费成本太高。因而,困在村子里,只能是一个狭小的天地,自给自足地维持一个低水平的生活状态。所以,政策方向还是应该让村民搬迁。一般情况下都采取整体搬迁,但我认为,这个村子里的村民可以零碎搬迁,只要条件许可,任何地方能安置一户便搬迁一户。实事求是地说,我不知道我的这些建议有没有用,毕竟,短时间里,我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现象。也许还有其他我所不知道的困难。总的来说,精准扶贫遇到这样的村子,几乎就是攻坚、啃硬骨头。容易解决的早就解决了,不容易解决的真的不容易。但是,不解决不行,遇到很多基层干部在这些方面动足了脑筋,精神、态度令人敬佩。但有时候,他们可利用的政策资源有限,还是需要外界的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