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八卦

易经智慧与“人更三圣”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更三圣”就是指易经成书,由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六十四卦和卦名、爻辞以及孔子作《易传》解读《易经》的过程。

  “世历三古”就是说《易经》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上古时代指三皇五帝时期;中古时代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下古时代指汉至清朝时期(汉朝后《易经》及其姊妹篇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伏羲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发明了渔网,发明了音乐,创造了文字,伏羲“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天、地、人、物以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

  伏羲专注观察大自然。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星空,动物,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远观诸物,近取诸身。他在寻找宇宙,自然和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共通点,就是阴阳是共同的。比如大自然里有天地,天上有日月,地上有山河,人类有男女,有父子,都可以用阴阳来表示。不仅如此,伏羲还发现阴阳是能够相互转化的,比如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昼夜交替,相互转化;动为阳,静为阴,那我们走路的就是一阴一阳相互转化才能走前进,这是伏羲发现的阴阳的特性。伏羲还发现阴阳的另一个特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比如太阳为阳,月亮为阴,而太阳日出为阳,日落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而人又是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大家熟悉太极图所表示的就是阴阳,以及阴阳相互转换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的特性。

  伏羲对大自然观察之后,发现用阴阳解读宇宙、解读大自然和人,还不够具体,于是继续观察,他发现人类社会永远都有三个世界,上为天,下为地,中间是人,所以伏羲发现的第二个秘密,就是天地人。天地人在易经的思维里,称为三才。天地人三才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我们经常说做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要具备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就源于伏羲发现的天地人三才。

  经典案例: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的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地利、人和”二才都具备了,就差一个“天时”一才了,那就是东风。

  阴阳、三才有了,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呢?伏羲在观察天地的时候,看到天地尽头的地平线,就是一条直线,伏羲就用一条横线代表阳,用断开的一条横线代表阴,这就是传说中的一画开天,阴阳就巧妙的表示出来了。这一横和断开的一横叫做爻,代表阳一横叫做阳爻,代表阴的断开的横叫做阴爻。阴阳表达出来了,三才如何表达呢?伏羲把阴爻和阳爻按照上中下的位置进行排列组合,一共可以排列成8个符号,这就是易经八卦的起源。

  第二水和火,没有水我们活得了吗?没有火,我们吃什么?所以天、地、水、火,就是四个生活中最根本的东西。

  第三风和雷,天地水火就满足了吗?没有,有时候火太大了,很热,我们就开始扇扇子,就是希望有凉风来,可见风也很重要。风来了以后,我们马上会想到跟风相对的是什么?就是雷,打雷的时候才会下雨,下雨后降温了。

  第四山和泽,风为什么从那边进来,不从这边进来?原来是被山挡住了。山会挡住很多东西,所以山又显得很重要。山挡住这边的风,风就从那里来,那边是什么?那就是海,有时也不一定是海,内陆很多地方没有海,就把泽叫做海,像云南洱海、程海,内蒙岱海、乌梁素海等,海就是一个湖,一个泽,一个潭。

  这样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样东西就出来了。世界上的万物万象都是这八种东西彼此互动产生的,天与地互动,火与水互动,风与雷互动,山与泽互动,此外,这八种形态元素都可以交叉互动。所以我们就把这八种现象定为八个经卦,就是基本卦,而且这里面只分成两个小系统,一个就是跟天有关系的,一个跟地有关系的。

  画天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就会画了一条弧线来表示天,而且我们发现天不是薄薄的一层,好像天外有天,天上有天,所以就画三条,这三线就像天。地在天底下,一直到天边都有地,可是当中有河流隔开来。天是连在一起的,可是土地是的,所以伏羲很自然就画成一个断掉的直线。当然地上的土也不是薄薄的一层,所以用三画断掉的直线。

  我们把八卦分成两类,一类是跟天有关系的,一类跟地有关系的。我们把天画下来,这三条直线按照我们现在的了解,其实这个也是从以前传下来的,就叫上中下。爻这个字是《易经》里面的一个独特的用语,就是它每一画都叫一个爻,最底下一画叫下爻,当中一画叫中爻,最上面一条就叫上爻,爻就是一个符号。

  风、火、泽,这三个东西都跟天有关系。天就是三画直直的,连续的;天下面动,风,就是上面两个连续的,下面一个是变动的;天空中动,火,就是上下各一个连续的,中间一个是变动的;天上面动,泽,下边两个连续的,上边一个是变动的。

  地是三条断掉的线,这三条断掉的线也是分成下、中、上。最下边一爻由阴变阳,就代表地底下动;中间一爻由阴变阳,就代表地中间动;最上面一爻由阴变阳,就表示地上面动。这三种情况都是两个阴一个阳,阳是少数,代表动,所以以阳为主。地底下动,就是打雷,打雷时我们能感觉到地底下有东西在动。地当中动,就是水了,水就是在地当中一直不停地流动。地上面最大的动就是山,所以地上面动就是山。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雷、水、山是跟地有关系的。

  一个人要出去打鱼、狩猎,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半路上碰到天气骤变,来不及躲避,这样很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他告诉人们:“明天是大晴天,你去好了”,“明天往南走有雷,你要小心”“你往西北走,有大雨”……。

  刚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可是后来随着验证次数的增多,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很准,于是来问的人越来越多。

  他就说:从明天开始,我在这棵树上挂一个这样的图像,就表示明天是雨天,或晴天,或打雷天,或刮风天等。

  伏羲告诉老百姓:二一二,即坎卦,代表下雨;如果晴天,则告诉一二一,即离卦;而二二一,即震卦,则代表打雷;一一二,即巽卦,则代表刮风。

  离卦为火,代表太阳,炎热,人们发现早晨从东边升起一团火,傍晚时到西方燃尽,每天都是这样,认为东方一定有很多火,故把离卦放在了东方。

  巽卦为风,代表起风、刮风、来风。那个时代,我国应该从西南方来风较多,故把巽卦放在了西南方向。

  坎卦为水,我国的河流大部分是从西方流向东方,古人认为西方一定有很多水,源源不断流不尽。故把坎卦放在了西方。

  周文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商纣王时期的人。他是商朝末年一个叫“周”的诸侯国的首领,周国在现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因为位处商朝领土的西边,所以人称西伯侯。西伯侯行的是仁政,而当朝天子商纣王行的是,我们都知道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昏君。商纣王听说西伯侯(文王)行仁政,天下小的诸侯国纷纷归附于西伯侯,这就引起了商纣王的记恨,就把周文王王囚禁在羑里。西伯因此当了七年囚徒。

  论及西伯的功绩,引导族人伐纣成功而王天下,固然是丰功,但比丰功更大的伟绩,则在于他为后世留下了《周易》这部著作。

  周文王长子伯邑考到殷都之后,被商纣王处死且做成了肉酱,并送给周文王,据说是考验他是不是圣人。周文王知道对方的用意,所以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吃下去,就意味着彻底服了,于是周文王重获自由。商纣王对他的悔过非常满意,竟授予他“西伯”身份,让他代表商朝管理更大范围的西方事务。

  文王入狱后,发现院子里长满了蓍草。古人认为蓍草和大龟一样拥有灵性。因为蓍草寿命长久,仰天地之精华,沐日月之明露,颇有灵气,所以能感世间兴衰、人事成败。

  文王取来蓍草,折成数段,凭借记忆在地上摆出先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的卦图,就这样反复地推演。文王从不同的卦象感悟出自身的命运、姬氏家族的使命;也从中看出了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重新排列顺序,推演出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就是现代人们熟悉的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

  后来,人们习惯把伏羲八卦作为“先天八卦”,把周文王改变方位后的八卦称为“后天八卦”,也称为“实用八卦”。至此中国《易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周文王被誉为《易经》发展史上的第二位圣人。

  《周易》从六十四卦的排列上,开始以乾卦为首卦,以坤卦为第二卦,表明天地初开,阴阳交合,万物初生;又以既济卦和未济卦为结尾卦,表明一事的终末又是另一事的开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有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后,接下来就要考虑每一卦的卦名是什么了。这卦名可不是随便起的,用六十四卦来代表世间的万事万物。

  于是,周文王就带着这些问题,悉心地研究每一卦的卦象,以及解读每一卦卦象的含义。他发现:卦象中阴阳位置不同、相互关系不同等等都隐蔵着丰富的含义。最后,周文王根据这些信息把世间的万事万物梳理、归纳成六十四类,再对应上六十四卦,并且给每一卦起了相应的名字,这就是卦名。

  除了八经卦,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个基本卦,是按照原有卦名起名外,则参考每个卦的卦象含义起名,如《泽山咸》,《风雷益》和《地火明夷》等。

  周文王完成六十四卦卦象的生成、取卦名、排卦序之后,又开始为每一卦写上,开始论述六十四的主题;提示与引领我们去领悟每一卦、每一个主题的智慧。

  每一卦都有自己的专属卦象,卦象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周文王先是根据这一卦的主题——卦名,以及卦象进行总体论述,然后再写出这一卦的中心思想。这一段文字就称作《卦辞》。

  每一卦的卦象都有六条或是阴的线段,又或是阳的直线,这就称作“爻”;每一卦的卦象都是由六爻组成的。

  而周文王结合每一爻它所在的位置,以及它是阴是阳,还有相互关系所隐藏的含义等等来给每一爻所写的一段文字,这被称作《爻辞》。

  64卦象和卦辞、爻辞共同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这就是产生于周朝时期的《经》。《经》就是道,就是理,就是天地间、人生的大道理。阐明天道、人道的书,才能称之为《经》。

  文王把对毕生的反思总结的智慧、感悟的使命、伐纣建周的方略、教育世子的法则、治国安民之道都融在了卦图里。

  细观周文王制作的爻辞,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情风俗,以及他对国计民生的思考。他的囚徒生活,似乎也有所涉及。他多处指出“利见大人”的各种条件。强调说“群龙无首”是吉象。须知道,在一般人眼中,群龙无首是乱象。但周文王认为只有群龙无首才可以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他还说不修旧德而从王事,将一事无成。在《蒙卦》中,他特别在初爻中指出给患有眼疾的人治好病,让他重见光明,利于正在服刑的人,使他因积德而脱去桎梏。

  通观爻辞,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高龄家的忧患意识,小到对一个人的察言观色,大到对一个时代的损益,兴衰的思考。论婚嫁、盖房、炊饮之民事,论战争、祭祀、建设之王事,他都由象及理,触类旁通,指出吉凶祸福的规律。

  孔子处于一个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轴心时代,他把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做了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入整理,融会贯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三千,贤者七十有二,他带领其团队修缮《诗书》,翻译《易经》,整理三书六经。

  《诗》《书》《礼》《乐》和《春秋》这五种书籍,都是以、经济等人事活动为主要内容,只有《易经》以描绘天地人物的自然景象为主。这本书经过孔子的整理,进一步将自然法则和人文法则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易》自战国时期即被称为“经”。自汉代始,《易传》与《易经》合编为一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

  孔子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了注解《周易》的《易传》,即《十翼》,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易经》,使《易经》发生质的飞跃,提升到经的地位,被并入四书五经之中,为《易经》的完善与升华,功不可没,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哲学思想和伟大的文化遗产。

  从当时历史现实背景看,孔子乃没落贵族后裔,但早年命运多舛,生存维艰,时刻得为生计奔波,根本没有精力去深耕《易经》,当然也就不会喜欢《易经》。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最后返回鲁国,孔子已六十九岁,年近古稀。期间,一波三折,颠沛流离,历尽艰险;推行仁政,恢复周礼,响应者寥寥无几,除卫国予以礼遇、楚国礼贤下士外,很多国君诸如曹国公连见面礼都不给,等等。孔子终于明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犹如刻舟求剑,乃“大过”。

  孔子答:吾求之度数,五年而未得也。(我在礼乐、规范、法度等方面寻求大道,5年时间不曾得道)。

  孔子回答:我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来寻道,12年未曾真正开悟(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从孔子与老子的这番对线岁就开始接触易学了,只是《周易》枯涩隐晦,没专业的老师指点,很难入门,很难掌握《易经》所包含天尊地卑等礼仪方面的哲理内涵。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是指这位圣人到了50岁时,才真正理解《周易》的精髓含义了。

  孔子在仕途、推广儒家思想上,屡遭挫折,于是孔子还向深得易经真髓的商瞿请教,商瞿说:“你有圣人的智慧,却没有圣人的地位”,孔子听后潸然泪下,叹息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时也、运也、命也!孔子说,伏羲根据吉祥的龙马送来的《河图》,写出八卦,教育子民耕种养畜,大禹有吉祥的神龟送来《洛书》而治理了洪水,而我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命啊!”此后放弃理想,一心研读《易经》。

  据《史记.孔子世家》上记载:孔子晚年喜欢《易经》,读《易经》以至于绑住竹简的牛皮断了无数次,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易经》与儒家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二者经历了共同的命运。《易经》提出仁义,主张贵民;而孔子主张仁政,反对苛政,提出“苛政猛于虎”。孟子则提出王道,反对霸道,主张“重民轻君”,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易经》主张入世,强调实践,提出不脱离社会,并把人道与天道并重。《易经》善于从宇宙天地中悟“道”,并把象数之规律应用于人类,这些原则皆被儒家所吸取。

  《易经》与孔子的思想关系,无论是《易》、《书》、《春秋》,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归——现实。孔子通过这些书籍要表述的对象都是以现实的兴衰、祸福、吉凶为中心探求天道、明了人之道。孔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济世。儒家思想的实质与核心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其基本内容在《易经》中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出现。如《比》卦就是“和合”思想的源头,“比”体现了追求和睦亲善和安定互助的社会环境的理想;《临》卦则阐述了治国安民的具体策略,也是儒家仁政爱民、正身律己、德治教化思想在《易经》中的萌芽。

  孔子为《易经》做了十篇注释,称作《十翼》,孔子还说,如果能早点读《易经》,那么我就‘彬彬’了。这里的‘彬彬’,孔子在《论语》里做了解释,说: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则会显得粗鄙,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则会显得轻浮,内外兼修,掌握了《易》的文与质的度,则有君子的风范了。

  《易传》一共有十篇作品,是《彖tuàn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这十篇论著“犹如《易经》之羽”,“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辅助”之义,因此儒家称之为《十翼》。

  《易传》把儒家的人文主义与道家的自然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哲学意义上对卦爻符号以及卦爻辞进行全面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价值取向。

  《易传》,是现存最原始、最系统、最权威的注释《易经》的著作,是学习、研究《易经》的必读之书。《易传》对《易经》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把《易经》卦爻提升到理论高度来进行注释。《易经》古经本为卜筮之书,其理论水平很低,而《易传》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却非常深刻。例如,《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易经》起源,认为《易经》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因而,在《易经》中八卦及六十四卦才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对现实人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经过这样一解说,使《易经》理论变得博大精深,理论上远远超过《易经》古经。《易传》使《易经》完成了从占筮之学到哲学的过渡。

  《易传》在注释《易经》卦爻辞时,注意联系卦爻画注释,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从《易经》六十四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置加以排列和进行解释,揭示了卦与卦之间、与爻卦象与卦辞之间、爻象辞之间、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周易》六十四卦,由原来的散乱不堪、不成体统,变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易传》通过对《易经》旧形式语言的新阐释,说出了新时代人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证明了先民哲学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成果。

  《易传》注释《易经》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使《易经》变成了一部道德修养的书。《易经》作为占筮之书,本无伦理之说教,但由于《易传》把儒家道德思想广泛引进到《易经》中,使《易经》的性质有所变化,使《易经》既具有占筮功能,又有教人修心养性的功能,也就是说,学习《易经》既可以预测吉凶福祸,也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净化个人灵魂。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善为《易》者不占”。在荀子看来,学好《易经》可以占卜,也可以修心养性,而主要用于道德修养。

  《易传》对《易经》的体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详细说明,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法。在《易传》产生之前的春秋时代,虽然用《易经》占问已经非常盛行,但是对《易经》的体例、筮法都没有详尽的说明,而《易传》在这一方面却作了较为明确的说明。这对研究《易经》体例、筮法的起源,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若无《易传》,今人将不会知道古代《易经》体例和占筮的方法。

  为了使大家更容易明白《易传》,在引申解读文王《周易》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这里举几个案例予以说明。

  乾卦卦象为天,天道大自然的运行是刚健不屈,恒古不变,无始无终;天体运行,这是乾卦,天体刚健而运转不停的卦象,君子因此当效法天之行健,自立自强,自修、自悟、自觉而不稍懈怠。

  坤卦:大吉大利。占问雌马得到吉兆。君子前去旅行,先迷失路途,后来找到主人,吉利。西南行获得财物,东北行丧失财物。占问定居,得到吉兆。

  坤卦卦象为地,卦德柔顺,观大地之形势有高低坦险,且能随高就低,有如山川地形顺势而行的卦象;君子因此当效法大地涵养深厚的德性,以承载万事万物。

  风从火出之表象,象征着外部的风来自于本身的火,就像家庭的影响和作用都产生于自己内部一样。君子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要有根据和内容,行动要有准则和规矩,不能朝三暮四和半途而废。

  君子见此卦象,体会道之伟大,运行不息,明察善恶,在恶念未显之前,立即遏止;在善念未彰明,亦可使之发扬为善;顺应的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完成大同之理想。

  君子观此卦象,当效法谦逊的美德,减损骄傲、自大之心,以补益谦卑低下之心;即损有余,以补不足,使事情称量平衡,作平均施予。

  孔子说:“天下的事物,有何足以困扰忧虑的呢?天下同归于一个目标,所走的途径有不同。同归于一个好的理想,有百种不同的思虑。”

  孔子说:“不是自己所应经历的困境,却为了而受困,必遭致声名俱裂的恶果。不是自己所应后退的据点,却后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恶果。名辱身危,已步入死亡之境地,妻子那里能见到呢?”

  孔子说:“隼是鹰鸟,弓矢是打猎的利器,能执弓而射中禽兽的是人。君子蕴藏着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有所动,还有什么不利的呢?君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同理,有所行动时,决无闭结与障碍,精准无比,出外必有收获。这就是平常已经蕴蓄结成了弘大的才器,然后再有所行动,是以出而有获,无事不成。”

  《易经》噬嗑卦上九爻辞上说:罪恶深重,刑具已负荷在头部,两耳都灭没了,这是凶害达到了极点。’”

  孔子说:“凡是获得危险的人,都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职位上。灭亡的家国,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国家可以长存的了。扰乱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已经治好,而忽略荒殆,因此国家扰乱以致灭亡。所以君子必须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幸存的苦痛,治理的时候不忘祸乱的惨烈,以如此的谨慎之心,本身安定,国家可以常保。

  孔子说,“同人九五,在居尊得位,在天下和同之先,本有艰难,故号咷大哭,以至诚感人,终至天下和同,故后快乐而笑”。

  “君子之道,或出而服务天下,或隐处而独善其身,或沉默,或言语,如二人同心,其锋利足断坚硬的金属。同心的意思,是说二人精诚团结,心意齐同,其气味的相投。犹如兰蕙的芳薰。”

  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潜是潜藏。龙的活动,属于阳性,这一爻,虽然是阳爻,但位置在最下方,即阳气刚在地下发生,所以还不能对外活动。

  尽管暂时不能采取行动,发挥作用,但其拥有难以限量的潜在力量,应当像潜藏的龙那样,隐忍不动,以便等待时机到来。

  乾卦的第二爻,在下卦的中央位置,因而得中,为有利的地位。潜龙已经上升,出现在田野。由于阳爻刚健,又在二得中的位置,具备中庸的德行。

  在二的位置,还没有得到权势,只不过有伟大圣明的德行,已经显现而已。喻指君子走出了压抑的低谷,正开始谋取能够广泛施予德泽的社会地位。

  九是阳爻,三是奇数的阳位,阳爻阳位,因而阳刚得正。但已离开二的中位,上升到下卦最高位置的三,过分刚正,反而有危险。有德行的君子,本性刚健正直。如果终日奋发努力,夜晚戒慎恐惧,严谨惕励,虽然处于危险的地位,也不会发生过失与灾难。

  当然这一时刻,龙是否要飞腾,还没有下定决心。但已经在深渊中,或跃动,或潜伏,进退有据,跃跃欲试,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在力量。

  以或跃在渊的龙,象征待机而动,只要把握有利时机,就不会发生过失与灾难。这一爻,说明已经到了跃跃欲试决定进退的阶段,应当谨慎把握最有利的时机。

  五在上卦居中,是最理想的地位。龙得到天时地利,飞腾在天,据有无限的活动空间,刚健中正的伟大人物,已据有统治者的地位。

  九是阳数的最高位,五是阳数的最中位,含有至尊中正的意思。因而,这一爻,以飞龙在天,荀降甘雨,象徵伟大人物的恩泽,普及万民。说明已经到了大展宏图的极盛时期,应当支持拥护。

  上九是乾卦的最高的一爻。已经达到极点。亢是极与高又干燥的意思。龙飞得过高,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进退两难。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易传》在解读文王的《周易》时,已经在原来吉凶祸福,占卜基础上,上升到让人懂得为人处世,治国、理家,平天下的高深道理。从而使易经的含义、作用得到极大的升华。

  薛岚侨曾任中国社科院国际易合会,易学与经济发展专业委员会首任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易学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城市综合体研究中心首席易学顾问等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