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民生

“2022年当代中国史研究京师论坛——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历史与经验”在京举行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记者孙美娟 通讯员张璐)为了深入学习习总关于民生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领会习总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7月23日至24日,“2022年当代中国史研究京师论坛——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历史与经验”在北京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历史学科建设方面的悠久传统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他表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立的当代中国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正是响应习总号召的加强历史学习、学好“四史”和执行教育部要求的重要举措。张皓表示,将老一辈学者的爱国精神、学术思想薪火相传,在深厚学术积淀上,不断开拓创新,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李正华从新中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文献资料、学术成果等多个方面,介绍了40余年来新中国史研究的成就和特点,重点分析了新中国史研究队伍的状况和新中国史学科体系建设问题,强调了新中国史的学科化发展趋势。他指出,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中国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认真设计学科的科学类研究内容、构建学科的逻辑体,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学理功能、常识功能、实践功能、服务功能是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学界结合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史教研部副主任张太原回顾了新中国史研究、中国现代史学会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未来新中国史研究一定能够在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广大专家学者的支持推动下迎来更深入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从新时代中国党民生建设话语的内在逻辑、中国党民生建设话语的生成理路、新时代中国党民生建设话语的实践及其成就作了详细阐述。朱汉国指出,中国党民生建设话语的理论建构基础和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新时代中国党民生建设话语是对百年来党的民生建设话语的继续和发扬。第二,合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和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精华。第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为新时代中国党民生建设话语建构提供了社会基础。回顾进入新时代十年来的民生建设,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四个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住房保障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共享发达成果、共同富裕之路,越做越精深。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进一步增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李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生发展史。他指出,民生问题是新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民生发展呈现出逐级提升的特点。这也是由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他把视野延伸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将新中国的民生阶段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生滞后型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数量满足型阶段,即改革开放到基本实现小康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品质追求型阶段,即为期大约1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新时代以来的均衡发展型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期;最后是文明提升型阶段,即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时期。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阶段将会对人民的精神素质和文明素养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出更高要求。当现代化转型彻底完成后,教育问题和健康问题将成为民生的首要问题。因此,从现在开始,仍要坚持把握住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心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从口述史研究与新中国史研究、当代民生建设研究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发言。他表示,口述史研究与当代中国史研究有天然的联系,由于口述访谈对象必须是在世的当事人,口述史研究就很自然地转向了新中国史。历史研究主要依赖四方面的史料,第一是文献资料,第二是实物史料,第三是影像史料,第四是口述史料。其中,档案史料是最基本、最骨干的史料来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档案史料的收集囿于资金、开放程度、文本类型等限制,难以呈现民生问题等相关史料的具体细节,口述研究恰好能弥补这一缺憾,提供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资料。此外,他还指出,当前中国的口述史研究因丰富的口述实践经验和理论提升,无论是历史记忆的真实性问题,口述历史的主体性问题,以及口述史的规范化问题、口述史理论等方面都走在了国际前沿。他鼓励广大专家学者在重视口述史研究价值的同时,积极参与到规范化的口述史研究中来,向还原历史的目标不断逼近。

  本次论坛由《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当代中国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史学会联合举办。论坛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