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热点

热点推荐-河南长安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日前,有手机厂家推出的弹出式摄像头,意外地让公众发现很多手机App会自动开启摄像头功能,涉嫌侵犯个人隐私,并引发了公众对隐私权的担忧。今年年初,百度高层“隐私换便利”的说法引起公众质疑。现实中,很多手机App甚至不经过用户同意便获取用户通话记录、读取联系人甚至电话,已经超出软件服务的合理范围。

  地图、团购、支付、社交、旅游、理财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人们离不开手机App带来的便利,手机上存了大量个人信息,如果手机App获取个人隐私信息作为商业用途,甚至提供给第三方,公众隐私将受到极大威胁。有研究机构的调查指出,手机App信息泄露甚至成为的源头。

  今年6月份,有网友发现,某手机厂家推出了弹出式摄像头,但在使用该手机通过QQ浏览器打开某些网页时,该手机的弹出摄像头会出现一个自动“升降”的动作,疑似在拍照,引发了用户对于隐私泄露的担忧。

  随后,手机厂家和相关浏览器负责人出面澄清,表示摄像头自动“升降”只是在测试调用摄像头的权限,不会自动拍摄,更不会侵犯用户隐私。公众开始质疑,搜索类手机App根本不需要拥有摄像功能的权限,软件公司在滥用用户的隐私权限。

  7月11日,记者尝试下载汽车之家手机App时,提示需要获取联系人、通话记录、位置信息、启用录音、调用摄像头、修改联系人等10方面权限,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权限与这款手机App的使用并无关联。

  随后,记者下载一款常见的搜索类App时了解到,该软件要求19项权限,其中也包括读取联系人、读写手机存储、定位以及相机和录音等敏感权限。而作为搜索及浏览器类App,上述权限并非提供正常服务所必需,已超出合理的范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手机App读取用户隐私权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业内人士指出,读取通话记录、联系人、短信、彩信等行为对于手机App正常运作所起作用有限,对该部分信息的读取涉及疑似越界行为,其中在读取联系人方面疑似越界较严重。

  有媒体在调查中查验某手机上的122个App应用后,惊人地发现,这些应用全部要求后台弹出界面、锁屏显示和读取应用列表,有103个App要求定位。此外,65个App要求读取联系人,61个App要求直接拨打电线个App要求电话、读取通线个App要求修改短信和彩信。

  业内人士指出,社交、约车、购物、外卖、导航等App,已经成为手机里不可或缺的工具,手机App滥开用户隐私权限由来已久,用户的很多敏感隐私信息被互联网公司收集到海量数据中,用于其他商业行为。

  据报道,在3月26日的中国发展论坛上,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中国人对隐私的观念开放,很多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此话一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目前,各种手机App过度使用用户隐私权限,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给很多人来到了困扰。

  郑州市民韩先生告诉记者,他患有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疾病,令他感到头疼的是,他在手机上用某搜索App查询资料病情的相关信息后,到公司用电脑打开网页时发现,网页上竟然到处都是相关医院和药品的广告,这让他十分难堪。

  “我的病同事都不知道,对我来说是个人隐私,但商家的广告竟然能关联到我单位的电脑,这实在太可怕了。”韩先生说。

  据了解,用户在下载安装手机App时,往往会被告知“同意授权”相关的隐私选项,可如果用户不同意授权,则无法使用或者被限制使用某些功能,无奈之下,许多用户只能“同意授权”。

  记者也注意到,一些比较正规的手机App在读取用户权限的时候,会提示用户进行是否同意的选择,而一些手机App并不提示,直接读取了用户的隐私信息。

  记者采访了多位郑州市民,他们都表示下载手机App时,由于提示同意的选项较多,没有多考虑,也没有仔细看相关条款便同意了。其实,很多人低估了风险,甚至不知道这些权限被商家拿走后,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影响。

  “其实大部分人并不愿意用隐私换便利,这些隐私信息虽然是在下载安装App时同意授权的,但并不都是心甘情愿的。”河南新动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广晓说。

  北京市消协委托某研究院开展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活动时,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380份。调查显示,被手机App采集最多的个人信息依次是联系方式、姓名和头像。被调查者最担心被采集的个人信息是身份证号,被调查者最担心的问题是个人信息被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

  2017年7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5.3%的Android应用存在越界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的情况,即手机应用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行为,例如随意访问联系人、短信、记事本等,容易造成用户手机话费被暗扣和银行支付账号被盗、隐私资料及照片被黑产业链贩卖利用,进一步导致网络案件的发生。

  2016年,厦门警方发现,有分子假冒公安机关办案人员,要手机用户下载所谓“案件查询系统”手机App,诱骗手机用户在此软件内输入个人及信息等,瞬间转走内资金。

  个人征信记录是个人的隐私信息,但手机应用市场里提供个人信用查询的App却多达十几款,用此类App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信息很可能被保留在服务器上导致信息泄露。2018年2月,央行征信中心在官网显著位置发布一则安全提示称,征信中心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敬请广大用户注意。

  今年年初,北京协和医院遭遇了李鬼App,该App以挂号为名,骗取患者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等重要信息,存在患者隐私被泄露,患者财产受损失的风险。随后,北京协和医院在官网发布严正声明,提醒患者不要上当受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App更过分,不仅随意获取用户的隐私权限,还存在恶意收集信息数据、诱骗欺诈、恶意扣费、锁屏勒索等违法行为,甚至将相关数据倒卖给其他违法分子,令用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近年来,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违规手机App的打击力度,多次发布通告,责令违规手机App下架。今年6月13日,工信部组织对56家手机应用商店的4万款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发现违规App46款。这46款App涉及强行推广其他应用软件、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已责令下架。

  2016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管理规定》,明确“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不得开启与服务无关的功能”等。2016年12月发布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指出,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不得调用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终端功能。

  目前,各家手机App软件过度获取用户隐私权限,侵犯用户利益的情况仍十分普遍,可见商家并没有严格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

  目前针对手机App软件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标准还不明确,个人隐私与便利服务的界限处于模糊地带。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部长王四新认为,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数据管理员,在数据安全意识尤其是保护个体数据安全意识上,边界意识较差。什么数据可以用,什么数据可以搜集,对个人数据使用到什么程度,泄露出去后怎么处罚等,目前,都还没有相应的认知和具体的规范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缪因知表示,互联网服务商们应当详尽说明自身获取用户特定信息的意义,赋予用户明确的事前拒绝、事中关闭的权利,并提示用户存在的潜在风险。

  有业内人士指出,要想真正强化隐私信息的保护,还须政府和企业双管齐下。监管部门应制定手机App权限开启标准,邀请专家和用户、企业共同协商,权衡个人隐私与便利服务的界限,拟定各类手机App授权许可项目,并严格限定收集和使用用户个人数据的范围。

  2017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国家公务人员或者某些掌握数据的人员泄露用户数据,已经可以通过法律制裁,但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仍不够完善。而手机App收集公众隐私问题,目前亟须出台规范。

  “未来还应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以及相应的行业标准,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加以细化。”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永江说。

  业内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及有关法律解释,把手机App等新兴互联网业态的个人信息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