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社会

1977年刘源因为超龄被退考一气之下给邓公写信最后结果如何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刘源此刻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这代表着他等了十几年的大学,终于向他敞开了大门!而这一切,都是离不开那个人的帮助……

  刘源是曾任国家主席的之子。在他年少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件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那便是——向自己的父亲倡议废除高考。

  1966年,年仅15岁的刘源还是个初中生,当时他的两个同校的师兄,郑重地递了一封信,告诉他:废除高考,就能让工农子弟进入学校了!

  于是刘源将这封信交给了。没过多久,这封信就出现在了《人民日报》上。随着这封信,和另一封来自北一中女校女学生的信的刊登,高考在此刻被正式宣布废除。

  11年后,也就是1977年,高考恢复。而当时主张废除高考的刘源,此刻却十分希望能够参加高考,进入大学。

  这时候,刘源已经在北京的起重机厂当学徒了,这十年之间,因为没有高考,刘源没办法上大学,也没办法接受更好的教育。

  看到工厂上张贴着恢复高考的告示,刘源仔仔细细地审阅了一遍:发现报名的政审条件中不涉及出身,只说了本人不能有历史问题、问题。

  “政审,主要看本人的表现。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刘源心想:自己这不是十分符合条件吗?于是,便兴高采烈地去报名了,报名之后,刘源开始在工作间隙抽空学习,希望能考上一所好大学。

  但是,刘源还没等来考试的通知,却等来了报名失败的结果。工厂不批他的报名申请,原因是:他超龄了。

  除了刘源,还有9个年纪比他大的工友的报名申请一律被退回。一开始显得公平公正,因为当时报考生的非正式的传达里有“最好25岁以下”一说。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高考,对“老三届”的高中生都是放开的。刘源初二辍学,是“老三届”的初中生。

  “他们的年龄肯定比我大!”刘源认为,既然“老三届”的高中生能考,他也一定能考,所以这应该是规定出现了冲突。

  对此,刘源自然是不服气,他想到了恢复高考的,在他的记忆里,一直称呼为“小平叔叔”。

  在信中,刘源开门见山地将事件全都说了一遍。并且表示,如果是因为年纪的问题,他拒不接受;如果是他本人思想有问题,他谁也不怨……

  信不长,就一页纸,钢笔书写工整。刘源在信封上署名收信人为——“中央”,贴了邮票后,在居住的地方寻得一处邮筒便塞入。

  如何对待此信,刘源并不清楚。可是后来他知道,把结果给时任北京市委的吴德,吴德又转给当时在北京高考招生的人,最后由厂里教育处通知刘源,说是可以报考了。

  报考的时候,刘源认真地填了政审表。父亲一栏填“”,母亲一栏便填“王光美”,他给自己的成分填的是“工人”。

  刘源和那9个“超龄”的工友拿到的,是当年北京市高考考场里最后 10 个考号,那个时候距离高考举行,只剩下七天。拿到准考证的瞬间,纷纷喜极而泣。

  他仍然记得当时的情形:当年每个考场是 40 人,而自己所在的最后一个考场显得相当空荡,只坐了不到20个考生,其中10个就是他和他的同事。

  高考过后就是招生。刘源填写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二志愿是“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他很忐忑,不知道大学会否给予他这个机会。

  当时负责招生的,是历史系教师周兴旺,他当时只比刘源大一岁。他住的房间里,床上摊满档案袋。他所能接触到的档案,都是经北京市高招办筛选过的。

  高招办当时掌握着一份20个“可教育好子女”的名单,他们的志向都是北京师范学院,其中就有刘源。

  周兴旺在多重掂量、思考之下,决定选择刘源。不过,他知道,刘源的父母身份很特殊,不能随便定夺。

  为了能够在次日马上就带着档案前往学校,周兴旺珍而重之地将这份档案放在他家防震棚里架高的双人床上一个晚上。

  “刘源我记得,他曾经下过乡,但是后来得了肝病,所以才回到了北京。他现在的身体素质,能过关吗?如果去医院复查,没有问题的话,他为什么不能加入呢?”

  崔耀先巧妙地将刘源身份特殊的问题,转换为身体问题,也是给刘源加入大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但当时的刘源,并不清楚委员会的决定,因为他的分数已经下来了,并且同时通过了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分数线。

  但是,北京大学经过种种考量,并没有录取刘源。刘源觉得,首师大应该也是一样的,于是已经心灰意冷了。

  却没想到的是,在没过多久,周兴旺告诉他,让他参加入学体检。这令刘源纳闷不已,难道进入大学“有戏”了?

  1978年1月,刘源永远记得那个日子。门口的保安告诉他,他有一封信,他走上前去时,看到了“北京师范学院”六个字时,热泪盈眶。

  而也恰好是这一年,母亲王光美和儿子刘源一家团聚。虽然已身故,但是刘源觉得,母亲在身边也很好。

  1979年,王光美和重逢见面,王光美特地提到了刘源高考的事情。整件事情的最大功臣——,一直都默默地在身后,却从未说话。

  他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这样说道:“在大学的4年里, 我经历了所谓‘个人命运’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精神上也经历了一段极为剧烈的痛苦时期。我冲出逆境之时,才发现在我和周围人们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墙,我曾努力去推倒这墙……证明我同大家没什么两样,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枉然……经过近1年的思索,我明白了,我不能强求任何人理解我,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人民的信任,以几年、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来拆除那道墙。 ”

  于是,在刘源大学毕业之后,他拒绝了学校照顾他留在北京的帮助,也拒绝了教授帮助他出国留学的好意,选择了去更艰苦的地方闯荡。

  不论刘源之后获得了怎样的成就。但是可以说,一切的源点都来自于高考的恢复,刘源的成就不仅来自于他的家庭,也来自于学校。

  此刻,北京师范学院已经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所有人、事都已经不一样了。但是刘源还是对熟悉的花草树木感怀身世。

  刘源当时的第一志愿虽然是北京大学,但是如果没有首师大,就不会有现在的自己。于是他婉言拒绝了北京大学的请求,并没有转校,留在了首师大。

  如今,刘源依然对首师大有着感恩之心。他将自己在军队里,有着极为纪念价值的军服捐赠给了首师大。

  在捐赠期间,刘源还表示让学校低调行事,学校也只是将此事在事后发表在了校刊物上,却没想到还是引来了一番热议。

  许多人都对刘源的感恩之心十分佩服。但是很多后面的学子并不知道,当年录取之恩,对那些进不了大学的年轻人而言,是多么珍贵。

  当年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恢复高考的决策是一座纪念碑,它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崭新时代的起步。”

  现任首师大地历史系教授徐蓝,就是通过高考回到了学校。当时,她已经三十岁了,天天到北京市招生办所在地崇文门内旅馆去找,20天掉了20斤肉。

  问题反映到教育部,1978年初,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她在教育部的小接待室等到12点,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批了字的条子。

  是刘西尧批的,大意是“这个学生一定要让她上学”。徐蓝一坐下,像个孩子一样哇哇大哭。陪她等的妈妈对一起陪着她的一家人说:“别管她,让她哭。”

  和徐蓝一样经“二次扩招”入学、后来成为走读班班长的现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邹昌林,至今记得崇内旅馆灰砖小楼外,满满当当挤了一院子人。

  他们都是考分够而因为千奇百怪的原因落选的。“尤其是老高三的,觉得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了,下一届可能不让考了,争取得特别厉害。”

  几个礼拜之后,这些人中成绩较好的人被补录,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有41人,与首批的41人一起成为了同学。

  后来,这1600人全部由首师大和北师大接收。他因此特别感谢:“如果没有,我就没有机会了。”

  广大青年和他们的家长对恢复高考的热烈欢迎,说明了人民群众心中蕴藏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极大热情。

  恢复高考使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每个人命运的时代到来了,这种公平竞争的机制至今一直在选拔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

  恢复高考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知识英雄”取代“白卷英雄”。

  恢复高考重新确立了能力和成绩的评价标准,把出身论、血统论都打破了,重新树立了人才立国的观念。

  而刘源高考一事,仅仅只是一个缩影。代表了高考对于当代每个人的重要性,而那时以为代表的的高考支持者,为高考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2]严考亮.作出恢复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80-83.

  [3]辛苏. 王毅、陈锡文、郭树清、刘源的高考往事[C]//.对接京津——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7:295-29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