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社会

学术扬帆 未来可期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版又陪伴读者走过一年。这一年,“期刊”版在关注和传播学术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期刊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不断开拓服务学术的新局面。从“报刊史话”到“期刊人谈‘三大体系’建设”再到期刊发展动态,“期刊”版一如既往地秉承积极向上的学术信念,把握时代脉搏律动,凝聚专家学者和期刊编辑的价值理想和学术追求,成为学术前沿交流的重要平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版又陪伴读者走过一年。这一年,“期刊”版在关注和传播学术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期刊事业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不断开拓服务学术的新局面。从“报刊史话”到“期刊人谈‘三大体系’建设”再到期刊发展动态,“期刊”版一如既往地秉承积极向上的学术信念,把握时代脉搏律动,凝聚专家学者和期刊编辑的价值理想和学术追求,成为学术前沿交流的重要平台。

  助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人文社科期刊担负的重要使命。社科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引领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引领思想的使命,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念、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才能呈现新气象、做出新作为。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张瑞才提出,要在学术体系构建中发挥学术期刊的阵地和平台作用。坚持正确导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根本使命。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原创能力和水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面临着新形势,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承担新使命,做出新作为,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助推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

  主动设置议题,聚焦“三大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林立公表示,主动设置议题,就是围绕我国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期刊所在学科、研究领域的实际,由期刊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向学界主动推出重要选题计划,引导学界聚焦这些选题开展研究,优先发表实现选题计划的研究成果;提高期刊选题集中性、系统性,促进高质量学术作品涌现,充分发挥社科期刊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的作用。

  加强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国际评价话语权建设。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提出,服务话语体系建设,打造面向国际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高端学术期刊群,既可以满足国内旺盛的高端学术发表需求,也可以捍卫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际评价话语权。重点要坚持中文发表,展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繁荣的成就;重点关注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理论;以中国化的方式实现国际化,建立符合中文学术研究自身实际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

  社科学术期刊肩负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的伟大使命,也面临着打破西方学术话语垄断的严峻考验。东南学术杂志社副总编辑郑珊珊认为,构建当代中国原创学术话语体系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把握好学术导向与导向的关系,深化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既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为理论基础,也离不开编辑队伍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吉林省委党校《长白学刊》编辑委员会委员于延晓提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期刊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要重视编辑队伍,将其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合理分工定岗,尊重其创造性劳动,关心他们的成长,发挥学术编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建议,建设一流学术期刊,在加强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聚焦前沿问题,关注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分析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探索构建知识体系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梳理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具体科学在构建知识体系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推出一批凸显主体性、富于时代性、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讲好中国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关注中国报刊发展历程,传承优秀办刊理念。“期刊”版的传统栏目“报刊史话”继续从文、史、哲、政、经、法等各个领域以及编辑家办刊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富有典型特色的历史刊物剪影。继承与创新这笔精神财富,有利于在新时代期刊转型中实现创新发展。

  1939年2月16日,《文艺战线》创刊号面世。该刊编辑委员会成员有丁玲、何其芳、周扬、夏衍等16人,周扬任主编,发行人为夏衍。刊物立足抗战,注重团结、合作。“它是一个战线,整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部分,民族自卫战争的意识形态上的一个战斗的分野”,创刊号上阐明了该刊物的性质和宗旨。围绕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民众抗战,《文艺战线》推出了不少作品。歌颂边区,以农民为主人公,以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勾勒出边区紧张而充实的生活、战斗图景,反映出作者们共同的心声。而同期在延安创办的《文艺突击》,立足边区,传递抗战呼声,供稿者多为延安文艺人士,亦有新人新作,尤其是首先设立“工厂文艺”专栏,推出工人作家作品,这一举动颇有开创之功。

  《新报》是五四运动之后创刊于天津的一份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宣传新思想,表达民众意愿的进步报纸,由周恩来和进步教育家马千里等人创办。该刊以“讨论社会问题,提倡平民”为办报宗旨,内容涵盖介绍世界新潮、改进社会习惯、主张国民有国的参政权及自由权、提倡男女教育之普及、奖励爱国之执政者。《新报》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列主义,《明日》副刊是该报副刊中“唯一专事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刊物”,副刊《星火》也以相当多的文章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的情况。虽然办刊仅4年多,但对马克思主义在天津的早期传播,促进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的觉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9年6月1日创办的《中国妇女》是抗战时期中国党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妇女期刊,力图“对于动员和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大众积极参加抗战建国大业工作尽一份绵薄的力量”。该刊创办以来刊发了大量介绍妇女理论、指导妇女干部工作、开展理论学习的文章。同时宣传和报道国内外妇女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树立了抗战时期的模范妇女形象。

  《政艺通报》于1902年2月24日在上海创刊,以总结中外历史治乱和国家兴衰为宗旨,以介绍西方文明、宣传科学思想,同时提倡保存和振兴中国国粹为主要内容,是我国最早的“讨论时政、研究社会病状、探讨救国图存方案”的综合性刊物。《政艺通报》努力将变革图新思想从当时的文化中心上海辐射到整个中国文化界,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国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观象丛报》是时期影响较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该刊由我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高鲁、胡文耀、蒋丙然等人创办,记录了创办者们积极推进国内天文、气象事业发展的宏图大志。作为一份近代天文学、气象学专业期刊,《观象丛报》登载了许多学术译著、科研信息,全面汇集中西观象学术之前沿,在翔实的学科内容和严谨的编辑体系之外,还时时渗透出中国传统诗词、典籍的气韵,散发出古典文化的积蕴绵长,这也是它有别于时期其他气象类刊物的最大特色。

  进入新时代,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术传播的功能与作用成为期刊人关注的焦点。反映学术发展现状,紧追时代前沿,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办刊人对学术期刊发展的思考与期望。

  选题策划是出版编辑工作的基础,优秀的选题是保证稿源水平、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认为,学术刊物应当同时关注学术热点和学术前沿。学术期刊要解决选题问题,更要重视解决理念问题。坚持对作者的高要求、严要求,在发表作者文章的过程中造就作者;注重栏目和选题策划,注重发现和培养作者,既包括以创造学术经典为目标的成熟作者,也包括学术界的新锐力量。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严孟春认为,坚守学术精神须从最基本的编辑工作做起。高校学报编辑应追求学术研究的传承性,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坐得住冷板凳。不断提高改稿能力和写作能力,发挥专业技能,做好论文写作指导。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提高编校能力。

  在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期刊部副主编张英秀看来,在坚守学术性的基础上,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应从增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提高稿源质量把控、保障编校质量、推进数字化媒体融合和编研结合等多个关键环节着手。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珞珈管理评论》编辑部副编审路小静提出,学术期刊和新兴媒体在内容、传播平台乃至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培育一流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径,致力于打造刊文质量优秀、传播迅捷、推送直观,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一流学术期刊培育和发展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要求。

  微传播时代不仅改变了大众对学术期刊原有的“刻板”印象,而且为学术期刊以更新颖、活泼的方式传播创造了机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编辑姬亚楠提出,学术期刊刊发文章应遵循“内容为王”的传播定律,同时拓宽微传播渠道。学术期刊编辑要坚守学术底线,转变思维,建立微思维模式,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拓宽微传播渠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编辑屠青表示,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坚定主流思想宣传者的角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安全的维护者、先进学术文化的传播者、学术研究的服务者。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姜春林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一流学术期刊、做一流研究、发表一流成果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厘清好期刊与好研究、好论文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研、编辑出版和学术评价的价值取向。只有以好的研究为牵引,用好的论文去表达,到好的期刊去展示,促进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科学研究之间及其与学术评价等相关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才能充分释放社科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进入新时代,加强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期刊”版发展将不断开拓创新,坚定学术信念,增强学术自信,继续顺应时代脉搏,关注期刊发展趋势,服务学术,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