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社会

社会学2020年7~9月新书 · 上篇丨书单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畅游在社会学的知识海洋中想必也是硕果累累吧。今天,就让小思带你回顾7~9月社科文献为大家带来了哪些社会学学术成果吧~天气渐凉,请注意及时添加衣物哟!

  面对不利的现实条件(客户相对分散且不确定在场)和快递公司正式制度的双重约束,快递员在日常收派快件的过程中,通过与各类客户发展熟人关系,适当软化了快递服务合同,这被称为服务合同约束软化。服务合同约束软化既能提高快件收派的时效性,又能化解客户投诉带来的快件收派风险,在信息不对称、成本-收益结构不稳定和多元化约束机制的条件下极易发生,是我们了解服务行业的重要分析视角。

  本书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农民工群体的历史、现状和前途,在劳动体制视角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制度逻辑,并通过农民工群体理解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本书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呈现结构化特征,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占据着比较稳定的比例。农民工群体结构化的微观心理基础是他们的客观生活状态和主观动机态度的“互构”,而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动机态度又受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户籍制度改革、居民地位分化、城市非正规就业等制度因素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40周年所庆文集《迈向人民的社会学》汇编了1980年至2018年期间,该所研究人员发表在社会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的400余篇文章,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快速转型和巨大变迁。全书分为10卷,按成果发表年份编排,成果涉及社会学理论、历史与方法研究,民族学理论与具体问题探讨,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社会组织与群体研究,文化、家庭与性别研究等。汇编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既是对社会学界最优秀学术成果的梳理,又是对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梳理。

  本书关注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态之间,与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旨在通过重建动态、完整、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武陵山片区体育非遗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本书以考察日常生活场景实践的生态社会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问题解决视角来设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以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具有目标清晰的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结构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转接性以及服务成效的累加性。

  在劳动者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关系呼声不断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工作生活平衡应当成为评价就业质量和劳动关系的一个新的重要指标,因为它既能够反映劳动者工作场所增长性权益的发展情况,又能够通过测量工作对生活的影响更加全面地反映就业质量。本书探讨了社会、组织以及家庭生活对劳动者工作生活平衡的影响,并讨论了劳动者工作生活平衡的发展趋势和有助于实现平衡的社会政策。

  本书以中国城市中的受雇人口为观察对象,利用全国性的调查数据,对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回顾了工作生活质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然后对工作生活质量的定义、维度和因果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本书研究的主题、视角和逻辑。第二章从客观工作质量的角度,利用调查数据和潜在类别分析技术,考察了工作质量各维度的组合模式和类型分布,并且用雇佣关系分化的相关理论从微观层面对此进行了解释。第三章从主观工作质量的角度,辨析了几对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影响雇员工作特征感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两组调查数据对主客观工作质量和整体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都是围绕客观工作质量的分析,并且都把工作质量模式的成因归结为雇佣关系的分化。第七章是利用多个数据集建构了工作质量指数,对工作质量状况的历时和跨国比较。

  根据社会学的信任功能论,信任是现代组织工作环境复杂性的一种简化机制,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媒介力量,因其给予了行动者积极而确定的行动预期从而能够增加人们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本书梳理了信任概念的基本脉络,设计了组织垂直信任、水平信任和制度信任三个基本概念的量表,采用2007年和2017年中国城镇职工样本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探讨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组织信任的结构与过程,对组织信任的媒介功能进行了初步检验。

  本书以“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为题,从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理论出发,在对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理论探讨、历史梳理和典型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改革与发展,探讨了中国家庭养老稀释机制、中国利用闲废资源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制、民间资本参与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国健康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等具体问题,并以无锡市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国典型地区社会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与优化思路,探讨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路径,探寻有利于中国养老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本书着重从独特的研究旨趣、建构主义的本体论、怀疑主义的认识论、多元主义的方、自由随意的表述风格五个方面,阐述最被忽略的现代社会学奠基人齐美尔的带有浓厚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社会理论及研究的特征,指出可以将齐美尔视为社会研究四大范式之一的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早期代表或初始探索者。

  服务作为一种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即时性物品,由谁提供和如何提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本书聚焦于欧洲典型国家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多元模式,系统阐述三种不同模式的发展演进、突出特征及服务成效,并基于比较研究深入分析这种多元模式分别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呈现多元模式。最后对中国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宏观政策进行梳理、对微观供给进行考察,为构建和完善中国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建议。

  如何将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课上成一门“硬课”,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自2018年开始,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以老师带队,博士、硕士、本科生组成调查小组于暑假深入乡村做调查的形式进行社会实践课,具体调研方式为白天进行集体访谈,晚上进行集体讨论。在调查和讨论的基础上本科生撰写了数万字的调研报告,此书即为优秀调研报告的汇集,包括乡村素描篇、家庭社会篇、村庄治理篇、农业治理篇四大篇章,每一篇调查报告独立成文,从不同视角展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村改居是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多为不断产生的、新的、现实性问题。村改居带来了社会保障、户籍改革、环境等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也带来了民众利益保护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主要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以问题为导向,描绘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利益诉求的新形态。

  在家族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发育不足、独居老人面临养老困境的多重背景下,村庄互助养老的幸福院模式诞生。本书以对幸福院模式发源地的深度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其周边县区幸福院推广案例及与美国农村互助养老“村庄”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从不同领域主动构建有利于养老方式可持续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的观点;并总结了幸福院及“村庄”模式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发展走向的政策启示。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本书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结合自主治理理论,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对农户自组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能性和效果进行评价,探索政府监管与市场治理之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之道。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小农户数量存在的持续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生产外包是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本书从小农户生产行为出发,以行为经济学为基本框架,以实际调研数据为支撑,研究小农户农业生产外包的认知、意愿和行为,探索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

  本书深入国内外哈萨克族民间调查习俗歌的传承状况,搜集了流传在民间的与诞生礼、婚礼和葬礼等有关的习俗歌,并从五个方面对包括与诞生礼、婚礼和葬礼有关的习俗歌在内的哈萨克人生礼仪习俗歌进行论述和归纳。从婴儿出生时为其唱的“齐勒德哈纳”歌到孩子牙牙学语时为其唱的摇床歌,从成婚时人们在娘家唱的劝嫁歌到在婆家唱的揭面歌,从报丧歌到送别时唱的告别歌,无不蕴含着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反映其淳朴的生活,折射着其坚韧的性格和豁达开朗的民风。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村落社区的活态传承案例,全面、系统梳理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本书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集体性建构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也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平台实现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促成了8亿多人口的脱贫,这不仅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而且为当代世界的扶贫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中国扶贫的成功故事对世界而言仍然是一个谜。中国称其为“举国体制”,但这个体制到底如何运作?通过什么样的体制来做动员、做执行的呢?本书在中国扶贫实践的基础上,试图对举国体制做出理论上的解释。

  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严格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响应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号召,采取建立葡萄试验示范站、委派县级挂职干部、派驻、组织专家实地指导等一系列扶贫措施,积极做好合阳县的定点帮扶工作。2018年,学校组织“三团一队”,深入合阳县的各个乡镇、产业园区和贫困户家中开展扶贫扶志扶智工作。本书主要记录“三团一队”在合阳扶贫的点点滴滴,记录一批奋斗者的扶贫史,记录属于这个时代的感人故事,记录黄土地上留下的西农印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