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生活  健康

健康中国人的定义和标准应更科学和统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据中新网报道,日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对外公布。由于这份由国家发布的“健康宝典”包含的健康知识信息量巨大,有媒体挑选了50个简单又易记的要点,称为健康中国人的50条“国标”。

  这个总结当然很有意义,能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择取要点,把握关键,并根据这些要点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其中健康中国人的定义和标准,并不十分科学。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是否满足这50个要点或条件就是健康中国人了?这些标准是否获得专业界(中国健康协会或中华医学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认同?

  健康中国人,只是一个简化的说法,实际上应当是做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中国人。这也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所认定的理念,不仅确认了健康素养的概念,而且在未来要以此作为硬件要求,提高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水平。由于每个个体的情况不同,健康状况也不一样,有的人即便遵循标准去做,也有可能因种种原因,如遗传、特殊环境而患病,或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因此,健康中国人、做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中国人两者实际上的含义还是要分清。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个概念又与近些年出现的健康商数有相似和重叠,后者指的是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指一个人已具备和应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以健康素养来衡量,更符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内容、概念和目标,也比较简单,容易量化和进行科学判断,符合对所有人终其一生的健康要求,具有普适性。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此前中国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并于2008年1月4日发布。这也是衡量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有66条,包括三大版块: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

  66条只是基本内容,要对公众的健康素养进行判断和评价,还需要根据这些内容来命题,以测试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也就是健康素养测试标准。因此,卫生部又出台了“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共56题),以测试中国公众的健康素养,并于2008年首次在全国31个省区对8万人进行了健康素养调查(测试),于2009年12月18日公布调查结果:中国公众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

  卫生部根据专家意见制定的公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是,并非所有答题都正确才算具有健康素养,而是要求一位公民能够准确回答80%以上的问题,就认为他/她具备了健康素养。根据这些标准,中国最近一次调查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是在2017年,结果表明,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也就是每100名中国人约有14人具有健康素养。这也说明,经过健康(科学)传播,在9年的时间内,中国具有健康素养的公众已经成倍增加。

  现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细化落实了15项专项行动,共提出124项主要指标,包括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政府工作性指标。个人的指标有很多,但主要是要在未来10多年大幅提升中国人的健康素养,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30%、18%、20%及以上和45%、25%、30%及以上,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20%、20%、20%及以上和28%、30%、25%及以上。

  现在卫生计生委应当把现在的“健康中国行动”的内容与过去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内容进行整合,并根据这些内容出题,答案和标准一致,以测试和调查中国公众的健康素养,当然也可以按过去的标准,只有答对80%的内容才算具有健康素养,还可以由专家组再进行讨论,是否降低标准,达到60%的正确率就算是具有健康素养。

  当有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和更统一的标准后,才有可能较准确地评判国人的健康素养,并且指导和引导更多的人成为有健康素养的中国人,从而预期或者早日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目标。(张田勘)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