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生活  食品

B2B业务中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邵辉指出,食品安全是社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全国14亿人口“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是确保食品质量、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科技创新使食品安全的智慧监管逐步得以实践并普及,全面提升了监管能力和水平。

  数字经济新业态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新要求。随着数字经济时代深化发展,叠加新冠疫情对实体消费的冲击,促使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2020年,企业数字化采购交易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企业数字化采购市场规模约为11000亿元,同比增速34%;其中企业对食品类产品的数字化采购交易额超过2100亿元,互联网与食品产业加速融合。科技进步和食品工业发展,促进了食品供应链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新业态、新的经营模式的广泛应用,在丰富了食品种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未知新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来源与传导机制日趋多样,信息隐匿性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静态式的监管方式难以满足新时期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需求。创新监管方式,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基础,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监管,是提升监管效能、实现监管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构建B2B业务中多层级智能化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企业数字化采购不同于个人线上购物和传统企业线下采购场景。“互联网+”助力全链条管理显得极为重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是关键。“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很好地实现全链路数据统一集合到大数据平台,平台根据食品安全标准数据进行全链路校验,真正实现食品安全的高效监测、长效监管、质量追溯、智能预警,信息互通。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来源可查。食材来源、检测、流程、采购信息全部采集,全程可追溯。完善基础数据,提升整体可追溯性标准的可操作性,实现整体可追溯性所需的关键数据元素和过程。对食品企业所销售的食品进行立档管理,将食品的相关信息、产品名称、生产地址、原材料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批次、物流信息、检验报告等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平台化管理。二是去向可追。产品出现问题,可迅速追踪、定向找回。用数字化方式对食品的销售路径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如出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定位,迅速追踪并精准通知企业和消费者,定向找回,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影响范围和损失。通过早期介入、全程监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责任可究。出现问题产品,快速锁定关键责任人及企业。通过全流程数字化技术,精准定位责任主体和问题原因,为企业客户和消费者维权提供依据,为食品流通链路安全升级提供方向,为政府监管部门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四是信息可视化。公开透明食品生产主体、来源、检测、加工环境等信息,以可视化的方法来完善并改进食品安全监管,不仅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使消费者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快速的了解所选购食品的信息,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且方便企业监管,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与消费等各个阶段的信息,快速排查食品安全问题。五是大数据管理。收集涉及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 结合环境气候、贸易信息、消费习惯、社交媒体、司法数据等,利用先进分析方法开展关联分析。通过大数据管理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精准诊断和趋势预测,形成数据报表、助力科学决策。同时,利用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和技术分析食品安全信息,提升发现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制定预防措施。

  完善智慧监管的思考与建议。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涉及技术、行为规范、道德等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持续加强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消费者的协同监管。在监管上提效能,进一步加强各方协同合作,从散射监管向靶向监管转变,进一步推动政府和企业、行业组织共治共管,搭建政府与企业的互信关系,让政府为企业当好“领航员”,凝聚社会共治合力。“互联网+”时代的监管,必须注重开放、共享和共赢,整合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企业技术力量,全方位守牢食品安全监管底线。二是持续技术投入及政策支持。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作为一种新手段,在承认并建立在过去取得进步的基础上,推动政府和企业使用新技术,如区块链、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建立一个全面数字化、可追溯和更安全高效的智慧监管体系。三是食品安全文化建设。将食品安全监管上升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渗透到生产、经营、消费各个环节,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不只靠技术和行政等手段,需要培养牢固的食品安全文化,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履行承诺,影响和改变公众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全社会共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