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国美金书架|《设计创新思维》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国美金课,以文化自信为基,以以天合天为重,以艺学方法为专,以自主创新为要,跬积深造,萃然于众课纷纭之中。

  “设计创新思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大设计观念,全面拓展创新思维,开展设计创新及跨界协同实验,以期培养兼具情怀与格局、素养与能力的未来设计领袖型人才。该课程是一门设计创新开局课,属于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既适合于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也适用于研究生的设计研究。

  未来已来,站在技术与思想激荡、文化与经济交织的十字路口, 辩证地看从1976 年李约瑟难题(Needhams Grand Question)到2005 年钱学森之问 ……面临着技术无处不在、器物智能化和人际网络化等境况,人机界面已远远超越以物为基础的界面关系。数据、信息、控制、反馈、进化、迭代已普遍存在于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设计的轮廓、外延和内涵都突破了传统界限,设计的对象和任务、方式和形态都在迅速变迁。

  设计就是为人、为生活,设计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生活进化的历史。从市场进化论视角看,设计是实业家以销售为目的进行的商业活动,让从未如此自由的市场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了用脚投票的机会,如同原始地球的海洋,使设计进化得以无限可能,同时,以信息透明为特点的电子商务极大加速了这场进化,爆款和仿冒同样是商业生态的一部分,这显现了一种也许未必正确,但确实存在着的“ 什么是好的设计”的社会认识与需求。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混沌现实与多样可能,我们的视线如何穿透重重迷雾,回到设计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原方式,成为一种设计学科自身发展的急需。“ 设计导论”“ 设计概论”等课程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不同阶段都有的开门课程,其往往更接近一种固有专业认知、沿革与发展的阐述方式,似乎已无法有效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诉求与挑战……值此设计边界模糊化和设计遭遇“ 无人区”之际,教学课堂回到了原点,我们以近乎清零的方式重新开始“ 设计创新思维”课程的教学思考。

  过去的教师和他的教室令人十分怀念和不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拥有一个具有排他性的知识宝库,即以教师专业阅览室作为重要学术支撑,于是,权威不可违抗,上课实乃大自在,整个教室便成了他的王国。然而,现在的教师和他的教室,则是另外一种关系与场域,教师在教室里上课时,学生会立即查询核对所讲授的知识正确与否,或者对课程不感兴趣而翻阅各自的掌上世界,此时,教师仿如一位堂吉诃德式的勇士正在挑战整个世界……今天的教师,尤其是高校设计类教师,成了一个需要面临极大挑战与生存压力的职业,教师如何教学成了一个新问题。

  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有一句名言:“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 arent close enough.)“这句话折射出一种” 第一现场”理念,对于当代的“堂吉诃德们”来说,设计教学的“第一现场”应该在哪里?如果说绘画的“第一现场”是在博物馆、在美术馆、在画廊,那么,设计便应该是在工业界、在商界、在IT 界、在城市、在乡村……我们需要到无边的天地之间、真实与虚拟交织的世界之中去重建设计教学的“第一现场”。

  现代设计自包豪斯开端以来,学科领域的交叉正逐渐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形式,跨界创新和设计协同已成为设计专业和行业面临的常态问题。学科专业边界的模糊促使设计与艺术、工程、科学等学科以互补协同取代泾渭分明,设计人员的多元化或者说设计师技能的多元化,也促进了协作模式和设计方法的变革。在这个超快时代,传统以物的分类为主导诸如服装设计、汽车设计、家具设计等相对自我限定的设计思考方式,已不能完全响应当代乃至未来的发展诉求。

  “设计创新思维”作为一门设计的开门课,直面这个真实世界的挑战,重新思考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问题:

  设计教学“课堂六问”潜藏着“ 第一现场”的内在诉求,尤其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正遭遇重大挑战的当下,我们反思设计教学理念与模式,探索从目的、立场、内容、载体、方式、成效等六个角度提出翻转教学理念的建构,具体如下:

  (1)目的,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当知识获取方式透明化、扁平化后,教学目标的重心改变了,学生能力的提升成为关键因子。

  (2)立场,从重教授到重教练。当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师生关系,教练和运动员的合作共生关系可能更优于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传授关系。

  (3)内容,从课本教程到在线自定。按本本主义授课的方式越来越被边缘化,一门课程的课题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前沿性、鲜活性以及资源对接等诉求成为重要导向。

  (4)载体,从学校教室到天地之间。学生是否必须在高校教室里上课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感悟和切实帮助的各种线上线下实验场所。

  (5)方式,从单向传输到多向互动。在教练与运动员的新型师生关系驱动下,教练队伍组成多样化,运动员以赛场主角实验并反馈教练工作。

  (6)成效,从分数至上到质量优先。从关注较小范围的专业评价到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与产业效益评价。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从“课堂六问”的提出到目的、立场、内容、载体、方式、成效等翻转教学理念的思考,旨在厘清当代设计教学课堂的基本要素与关系,通过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从设计创作专项能力向设计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拓展。

  男,1971年4月出生,中员,博士生导师,高级工业设计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委员,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从事工业设计领域教学科研工作25年,包括设计教育、产品创新、设计产业与推广等方面内容,倡导国际视野下的本土设计实验,主要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包豪斯进中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等。

  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源远流。早在千多年前,中国活在今天浙江北部的先们率先发明了漆的功,不但可以作为黏贴材料、加固并保护器物的涂料,且能够作为装饰的媒介,经过历朝各代的发展,漆器艺术成为了反映中国传统化魅的重要载体之。

  《中国古代漆器》共十个章节,除了前后的“绪论”和“结语”两章外,其余八章均以漆器类型来划分和归纳相关内容,八章内容共介绍了八类漆器:漆碗、漆扇、漆镜、漆琴、漆车、漆床、漆屏、漆棺。这八个漆器种类正是与中国古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漆器类型。

  漆琴谈的是中国古代的髹饰乐器,但中国的乐器设计种类繁多,此处仅以与髹饰相关的琴瑟和琵琶为主。

  漆屏与漆床同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髹饰家具类型,这里也依其功能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变化作为描述线索。

  漆棺则比较特殊,不是一般的家具或工具,作为器具其功能又十分单一,但其作用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却意义重大,此处则以其用途作为切入点,并以其形式的发展进行内容的安排。

  由于本书在内容编排和描述顺序上并非以编年的形式为主,因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顾及到整个“中国古代漆器”的面貌。事实上,这八种漆器虽然已涉及中国古人生活的许多方面,但也不是全部。而且,有关中国漆器的影响还不单只是对中国古人的生活而言,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以及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关这两方面的探讨则浓缩在了本书的“绪论”和“结语”中,特别是在作为“绪论”的所谓“中国古代的漆器之路”中,其中“漆器之路”一语双关,既是指示本书所记述八类漆器的发展与中国人传统生活形成的密切关系,又是与“丝绸 之路”概念的比照,以期突出中国漆器在中国之外的影响力。起源自中国的 “丝绸之路”被认为是影响世界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通道,然而“丝绸之 路”上流通的中华风物不独是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物产都在其列。提出“漆器之路”,既是旨在丰富“丝绸之路”内涵的延展性,同时亦是在表明笔者相信研究中国漆器不应囿于国度,而应抱着开放的态度沟通中外、博取众长,才能有更深、更广的认识。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16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公派赴越南国家大学越南学科学发展研究院访学;2018年入选浙江省之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2020年入选浙江省哲学社科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培育项目;著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青年优秀成果奖,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杭州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出版编、译、著10种,发表相关研究文章90余篇。

  编 辑|胡心云 刘楚唯审 核|徐 元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CAA融媒体工作室投稿邮箱:/spa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