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从“实事求是”到“守正创新”的三重逻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习总在今年1月11日举行的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以其指导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紧要历史关头,习总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以更深邃的历史眼光、更坚定的历史自信、更高度的历史主动,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方密码,赋予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等重要的理论地位。深入学习习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守正创新在中国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理论地位,对于我们深入研读和领会《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具有重要方意义。

  实事求是是思想活的灵魂,解放思想是理论的逻辑起点,守正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三者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逻辑演进的一般规律,充分证明了恩格斯“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同志早在1930年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思想路线”问题,总结我们党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批评那些只会照搬“本本”和“教条”的错误做法“完全不是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年,同志在全党范围内提出“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并把实事求是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941年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科学界定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决议》再一次把实事求是视为贯穿于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是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实事求是的转化形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文化大”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正式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新时代以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就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会使得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而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习总科学把握时代的“变”与“不变”,以“守正”应“不变”,以创新应“万变”。正是应对这种宏大历史场景的时代变幻,使守正创新取得了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等重要的理论地位。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特别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得到充分彰显。同志曾经把“实践—认识—实践”“个别—一般—个别”“群众—领导—群众”视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公式,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本土化,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普遍与特殊的话语体系,特别是认识活动本质——“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的新世界观,之所以能为中国人所接受、所认同、所理解、所运用、所创造,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则有了中国的叙事方式。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只有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只有实现时代化才能实现原创性发展,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正如习总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者只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没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相对照,“守正”是在“实事”里“求是”过程之中的鉴别和选择,“创新”是解放陈旧“思想”过程中的创造和发展,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动力和趋势。因此,守正创新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逻辑综合和超越。

  守正创新,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表达;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条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又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也从实践层面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

  《决议》指出:“以习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就充分表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的多元性、全面性和丰富性。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坚持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更从新的实际出发,从而使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大成、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集大成、成为中国党治国理政智慧集大成,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集大成。

  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新时代,想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必须守正中创新。不守正,不创新,就不是实事求是、不是解放思想;守正不创新,就不是解放思想;不守正谈创新,不是实事求是。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守正创新不是替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而是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一次思想综合,是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

  如果说新主义时期,党民顽强奋斗的基本方式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党民顽强奋斗的基本方式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民顽强奋斗的基本方式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民顽强奋斗的基本方式则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守正创新也因此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道,成为中国党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