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耿丹学院白志强:学校选择国际化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由之路;个人追求理想既要大处着眼更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非常高兴可以与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深入交流的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件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事情。第一件事是我比较早地为自己做了上的选择,我觉得这对于我后来无论是三观的形成,还是学习怎样为人处事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件事,我幸运地选择了物理学作为自己学习的专业,虽然上学的时候成绩并不是班上的佼佼者,但是我觉得读书期间理工科思维逻辑的培养,对我现在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字表述的逻辑性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件事是我在2007年至2008年,担任北工大组织部副部长期间,有幸被借调到北京奥组委工作,担任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场馆团队人事经理,也就是HR经理。这样的一个工作经历恰好给我补上了一课,即采用国际通行规则从事人事管理的工作。其实不管是现在对于我们学校,还是公司,包括这种国际化的组织,对HR的要求都具有相通之处。

  来到耿丹之后,首先我感觉校园的环境很好,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很幸福。其次,我能感受到在耿丹学院有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同学们非常有朝气,特别是耿丹学院非常重视体育教学,重视同学们在身体锻炼这方面习惯的培养。

  耿丹学院有“开放式、国际化、应用型”这样一个定位,我觉得也很适合耿丹学院在当前这样一个形势下作为学院给自己的定位。所以应该说来到学院不久,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工作氛围和老师同学们,老师们比我想象中的更敬业,同学们比我想象中的更可爱。

  「所谓“国际化”的定位,应该说是当前几乎中国所有高校共同的选择,并不是耿丹学院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个是由国家政策和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

  从1978年之后,我国确定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而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人,那么正是在这样一个要求下,我们选择了国际化这样一个路径。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思想。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对于中国来说,我们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我们需要有国际视野、胸怀世界,特别是未来能够引领全球的人才作为建设者和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就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所说的现代化、世界和未来其实也正是我们现在的语境,我们其实从8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再有就是在十九大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其实说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国曾走过的道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这样的结果导致中国整体上比世界其他国家落后,使社会人民饱尝了这种落后挨打的痛苦,因此才有了“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

  其实我觉得归根结底,回答他们问题的根源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选择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我们落后,错过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等几次大的工业。现在,融入世界成为我们全国上下的共识,作为高等学校同样也不应该落后。

  特别是以2001年中国“入世”为标志,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开始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但是在近些年,我们越来越觉得似乎只有国际化、全球化也还是不够全面,为什么?如果我们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对我们国家并不是非常良好的,存在受制于人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耿丹学院选择国际化应该说是明智之举,而且也是必由之路。

  也就是不以狭隘的、封闭的、短视的和局限性的思维考虑问题。相反,应该是以一种宽广的、开放的、长远的、全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作为学校来说,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内部管理方式、对外交往方式,都应该借鉴国际化办学的经验和理念,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国际化。我个人觉得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多的应该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在国际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最终受益的是我们广大的青年学子。

  客观地说,近年来“考研热”和“出国读研热”现象确实是非常热的一个事情,我认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说:大学本科的扩招、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还有以疫情为代表的近几年求职难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环境所导致,我觉得这也很正常,是客观的原因。

  但是我觉得每一个学子,应该要从自身发展、未来规划、人生定位作出选择,谋定而后动,切不可随波逐流。由于工作的关系,特别是我刚才提到我原来在激光工程研究院工作,我经常会接到学生以及家长关于读研方面的咨询,我问他们第一个问题都是,“不管你选择国内读研也好,还是出国读研也好,你的目的是真的想提高自己、学一点真东西,还是只是要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凭”。

  我问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是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地看待读研,最重要的是做好为了不断地深造、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再苦读几年的准备,引导同学们坚定自己的信心,特别是如果有愿望且有条件的话,要走出国门,去到有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国外高校去开始自己的读研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工作将近30年了,我越来越深地理解了这样一句话,是德国一位哲学家说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知道天外有天的道理,更清醒地意识到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胸怀,唯恐因为自身思路、视野、学识的局限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我们更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机会体验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我们也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够志存高远,早立志、早成才。

  但是话说回来,现实生活中,这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确定目标,更不知道如何努力。其实多数人都不是在开始学会思考的时候,就能找到自己最终的目标,往往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发现、不断修正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我有一个根本的建议:个人追求理想,既要大处着眼,更要小处着手。具体说就是既要从全局和长远的出发点去考虑问题,也要从具体的一件件的小事开始做起。关于小处着手,我想给大家提几个具体的建议,包括四个能力、四个习惯以及三个需要克服的障碍。

  这个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我们的母语为例,先看看我们用中文能不能流畅地表达一件事。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把它转换为文字,有效地与别人进行沟通。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时候能够看到同学们写的新闻稿、各种活动的策划,以及有入党意愿的同学们写的思想汇报等等。给我的感觉是有很多同学可能对表达方面不是特别在意,或者说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在写东西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思。所以我觉得表达的能力是你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很关注的。那么除了我们熟悉的母语之外,还应该有一门外语。大家都在学习英语,当然也有同学在学其他的语言。我觉得外语的学习无论如何是非常重要,特别是想走出国门的同学们一定不要觉得这是一个难关,到这种时候就总是退缩。其实有那么一句话:对你来说可能很困难的事,恰恰是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比较早地越过这道难关,可能对你们来说是很关键的。这里我提到了最好能够有双语的表达能力。

  因为每个同学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用到计算机,那么计算机对我们更多而言是应用工具,这个是作为我们当今或者以及未来,不管是工作学习生活都是离不开的,那么这个能力是一定要有的。

  我们现在自己每个人选择的专业,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进一步深造的能力。这个是你未来不管是工作还是读研,是必备的基础。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可能无法跟别人进行深入的专业交流,所以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比如说你们今天组织采访不是一个或两个同学来完成的,是由一个团队。你们需要共同的配合,那么在未来可能你们接受的很多任务,都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而更多的是与其他人进行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而每一个人只完成整个任务的其中的一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趋势。未来不是让一个人具有所有的能力,而是看你能不能整合到你需要的资源,让别人来共同与你完成一个任务。

  同学们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要浅尝辄止,一定要知道一个“为什么”之后,再深一步地问一个“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有一些灵感。比如说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的搜索工具也很发达,我们可以马上找到答案。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把这个积累的知识记录下来,它可能会在未来你要写某一个材料,或者是要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这种积累是你自己一个人的积累,不是说别人强迫你做的积累。

  其实刚才也提到了耿丹学院非常关注的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的这样一个习惯,有了一个强壮健康的体魄,大家才能够去完成其他更多的目标和梦想。

  「在一个人的不断成长、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因素会阻碍我们的成长?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所谓“私心”可能更多时候大多数人的习惯表述就是“自私”,其实这个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心。在有利益冲突的时候,首先想到怎么保护自己,在更多的时候可能想到怎么保护自己的家庭,或者是保护自己关注的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的私心过重,可能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判断。

  因为谁也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强度的运转,特别是始终保持高级别的专注力,那么有一点点惰性也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你怎么有力地化解它,就是在你需要勤奋的时候能够振作起来。

  有的时候我们有了一些知识,但是有些知识可能是不准确的,特别是我们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这种结论性的东西,可能会影响我们进一步的学习。比如说现在西方显然对我们中国是有偏见的,由于他们的这种宣传也好,习惯性的思维也好,他们好像认为我们中国就是不应该处于现在这样一个位置。反思一下我们中国人自己会不会对其他国家也会有偏见?比如说有些发展现在还不如我们的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我想这样一种偏见应该是存在的,这种不够理性的认识恰恰也是影响我们进一步完善自己、不断进步的障碍。

  这个其实是我的高中老师告诉我的。当时还没有分文理科,老师告诉我们说未来分科时,学理工科的同学们要学会按部就班,学文科的同学们要懂得潜移默化。也就是说,学理工科的同学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学好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学文科的同学们可能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不断的熏陶,使自己不断地具有文学思想和人文素养。但是我回想自己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其实按部就班和潜移默化,不管是学文科和理科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是我们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在按部就班地学习了一些东西之后,才会潜移默化地领悟这些知识中蕴含的道理。

  人只有在不断积累一定的知识后,有一天你才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有的厚积薄发。

  现在特别是在二十大之后,这个词被大家所熟知。在未来的社会、未来的中国更需要创新的思维,但我们需要的这种创新思维是在正确道路上的创新,而不是走歪门邪道的创新,只有正确的创新才是值得肯定的。

  意思是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非常容易。在我们拿不准的时候,特别是我们已经形成定式思维的时候,如果能够接受别人正确的指导和建议,可以修正我们不正确的方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不要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躺平,要早日确立自己的目标或者热爱的事业。确立自己的目标其实就是为了早日开始自己的风雨兼程,不舍昼夜地积累和奔赴。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忙忙碌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他们惜时如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是对于广大的青年学子来说,往往觉得手里有大把的时间,却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些时间。比如说当下面对疫情,更多的时间封闭在校园里,同学们可能在懊恼为什么不让我们出去,能出去玩一玩多好。但是其实你们现在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躺平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每个人自己认为所谓的舒适区,尽早地远离舒适区,对每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2.不要过多地抱怨所谓内卷的残酷,而是要努力战胜自己的私心、惰性和偏见,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不惧风雨。

  3.在伟大的时代,不要只做一个享受成果者和旁观者,而是应该努力去做一个心怀大爱的奉献者。这又回到我们说的党的教育方针,我在去年的上听到一个政协委员提到,他是一个中学的校长,他说其实分数不能代表学生的一切,应该让学生们跳出分数更好地成长,要让学生成为终身锻炼者、问题解决者、责任担当者和优雅生活者。我觉得这恰恰与我们学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契合的,“德”让我们成为责任担当者,“智”让我们成为问题解决者,“体”让我们成为终身运动者,“美”当然就是优雅生活者,“劳”就是让我们成为光荣的劳动者。这几个方面概括起来其实就是我对同学们最好的期许。

  我们都知道,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也都是很残酷的,所以第一个想法叫时不我待,当然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倒装的说法,即时不待我,你可能觉得无所事事,但时间就这样在你身边悄悄地溜走,希望大家可以更多地珍惜时间。

  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我们一时回答不了,但是最终所有的问题都能被时间回答。也许当时间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关心这个问题,但恰恰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有时间,你就能够看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我们看到的所谓天才也好,专家也好,他们在某方面很擅长,其实并不是他们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研究。所谓一万小时定理,就是当你用够了这样的时间,你想不成为专家都很难。比如说我们每天花8个小时来工作,一周就是40个小时,那么1万小时大概就是250周,一年平均下来是52周左右,我们以50周来计算,250周大概是5年的时间。如果你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你就要专注地工作大约5年的时间。因此,无论什么领域,如果你想要有所作为,一定要真的花够了时间才能够有所收获。

  关于时间还有最后一句话“热爱可抵悠长岁月”,当你用一万小时去积累的时候,可能你会觉得很漫长。但如果你是全身心热爱着你选择的方向,你就会觉得时间并没有那么漫长,度过的时间也应该是很美好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