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创新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有益探索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型城市作为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坚实支撑。

  2014年,习总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其完整的表述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思是:商汤王刻在澡盆上的铭文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新”或“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在位期间(453-464年),因宠妃殷淑仪逝世而哀恸不已,有大臣上奏,建议改革礼仪制度为殷贵妃立别庙:“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

  “创新理者为圣哲,创新术者为慧巧,创新益者为明智”,全社会“皆创新之是图,无他志焉,无他思焉”。

  在19世纪的西方,为适应工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一词被作为术语引入了科学和工业领域。那时,人们对“创新”更普遍的表述是“发明”,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发明。

  1910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维也纳大学学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危机的实质》的文章,首次提出“经济变化源于创新”的观点。

  1939年,《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出版,对创新理论进行系统论述,使“创新”开始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真正将“创新”带入了现代学术界。

  二战以后,经济学界出现了许多熊彼特的追随者,他们循着熊彼特开创的研究途径,对创新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主要成果有两方面: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学,以技术的变革和推广为研究对象;二是制度创新经济学,以制度的变革和形成为研究对象。

  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在科技领域的运用迅速增多,学界几乎以“科技创新”指代了“创新”的全部含义。必须承认的是,在事实领域,科学理性可以让我们把握高度的确定性。但是,科学理性主导的科技创新并不能构成创新的全部内涵。

  进入19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之后,虽然科技创新仍是“创新”的核心议题,但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和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对教育、、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格局基本延续至今。

  创新的词义和内涵的变化,是人类社会所处阶段的现实反映,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创新要实,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习总指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创新的内涵已由特定领域向全方位转变。

  科技创新只是创新的一部分,想要综合、全面地理解创新,就必须超越具体、割裂的领域,从哲学层面对其一般本质和规律进行探讨。结合历史、现状以及中西方对“创新”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赋予其一个相对广义的定义——“创新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有益探索”。

  一方面,创新是人类共同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人都不例外。习总在《求是》杂志刊发的《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强调:“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另一方面,创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种人类本能驱使的自发性目的或者冲动。习总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的讲话上提到,“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城市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若能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意愿,使其创新活力充分迸发,那么人人皆可成为创新人。

  创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追寻价值、目的和意义的需要。人类不断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新,最终确立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这种对于创新的永恒追求,也在无形中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我们可以将未知领域理解为一种“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三无”状态。习总一直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次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这里提到的“原始创新”就是未知领域的一种表现方式。

  未知领域的突破是“从0到1”的突破,往往伴随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科学家和创新者们应勇于直面不确定性的未来,在没有模仿对象、方向未知的领域开展全新的探索。习总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芽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要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可见,在未知领域中,容易取得突破的地方大多属于交叉学科。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发现和破解未知领域问题,将是一个长久的趋势。

  创新是为了生活更幸福、世界更美好,其结果应有益于城市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指出,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加强科技伦理治理,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活动的伦理边界,对于规范科技创新活动,保障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履行社会责任则是创新的未来方向。

  习总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这一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企业家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紧密联系。我们身处一个社会价值引领经济价值的时代,创新型企业如何成为社会企业以及如何解决自身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创新面临的新使命。

  探索意味着结果是不可预见的,要求我们突破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新。2020年,习总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敢于创造要求科技工作者具有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品格。想要做出独创原创的成果,不但需要展现坚忍不拔、不畏艰难、持续学习的意志,还需要有紧跟大势、紧贴实际、紧抓机遇的魄力。

  这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无论是商业家、家还是学问家,都要首先成为秉承“企业家精神”的“事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