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带你读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科技创新类重点词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9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回顾、总结政府工作情况,归纳、汇报政府工作计划和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机器视觉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智能网联汽车、工业大数据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以重庆大学城为依托,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为支撑,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重点,打造的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力争成为创新资源聚集地和功能完善、配套齐全、产城景融合的城市功能板块。

  指依托大学创新资源优势,集聚科技服务机构,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推动大学科研成果就近转化,形成围绕大学的创新生态系统。

  2018年,重庆市首批启动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

  标识解析技术是解决企业间“信息孤岛”、完成工业大数据互联汇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信息融合互认的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节点是支撑这一技术的核心资源和重要基础设施,是支撑工业万物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

  目前,国家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个节点。重庆节点已于2018年12月完成系统部署并启动运行,2019年将连接四川、贵州等地。

  该项目于2018年8月在首届智博会上签约落户两江新区,首期投资200亿元,将带动上下游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商业航天项目。2018年12月,首颗试验卫星“重庆号”搭载长二丁/远征三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该项目计划2019年发射2颗卫星,启动地面控制系统建设;2025年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构建我国自主的海、陆、空、天一体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

  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位于渝中区总部经济城,将重点引进培育从事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挖掘等的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20年集聚区块链企业100家。

  指需要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用于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2018年,重庆市提出发挥重庆大学超快电子和电子显微方面核心优势,用10年时间,建设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打造大型光源和超瞬态电子显微集群,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平台协同创新力度,不断聚集科研人才,催生科研成果,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又鼓励原创,让重庆工业的韧性与后劲更强,助力重庆工业实现“跃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可在整合大学城、两江新区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以大学城为核心,串连整合起璧山、北碚、两江新区等地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升级,从而推动重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打造好硬环境后,政府还要营造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为科学城的建设打造好的软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下去。

  建议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对科学城进行整体宏观的规划建设。在编制重庆科学城发展规划时,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综合考虑各区县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积极构建以大学城为核心,以高新区、经开区等为支点,其他园区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空间发展架构,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联手共建,把重庆建设为“中国西部科学城”。

  可突出重点,先行先试。大学城作为全市基础研究核心、创新发展的智核,要加快引进培育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顶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建立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为重庆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科研平台,提升重庆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有利于推动创新平台升级、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是重庆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英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将加快资源聚集,是重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重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能力的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投入。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找准定位,做好统筹规划,以政策为引导、市场为根本、开放作动力,广泛吸引国内外人才,建好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战略及重大科研行动计划,为国家、地方经济做好服务。2018年,重庆市已首批启动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这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一定要积极主动作为,强化学科产业联盟,完善创新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也要出台合理的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各类要素的创新活力,保障各项配套措施,如风险投资保障体系以及灵活的用人政策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