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观察:做好“四篇文章” 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省“”期间,“打造创新型文化强省”成为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们认为,实现创新发展,文化支撑不可或缺。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也是最能创新的领域。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焕发创新、开拓创新思路,离不开理念创新。

  刘新跃委员表示,理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先导,理念不创新,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自觉、创新的行动,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

  从事理论社科工作的张超代表认为,创新发展需要新型智库的智力支持。社科理论界需要紧跟美好安徽建设的生动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为实施“调转促”等重大战略提供更加科学有用的决策参考。 “越是思想多元的时代,文化引领、凝聚共识的作用就愈加凸显;越是在物质富足的背景下,提供更优质、更符合当代人精神需求的文化供给就显得愈加迫切。 ”许春樵委员说。

  电影《登黄山》、黄梅戏《小乔初嫁》《徽州往事》、话剧《徽商传奇》……一部部精品力作如一张张“文化名片”,诉说着皖风徽韵的独特魅力,有力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

  “我们安庆坚持做有‘戏’的城市,这两年,市里提出‘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的思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节庆活动等有声有色,黄梅戏的传承创新也有了新景象。 ”彭芙蓉代表说,进一步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需要植根生活沃土,讲好本土故事,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远的精品力作。我省文化底蕴丰厚,名家辈出,为打造精品力作提供了“选题富矿”。周天虹委员认为,关键在于提炼出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主流价值。主旋律不仅“活”在当下,不仅是英雄楷模的“专利”,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同样可以挖掘。演绎这些“主旋律”,需找出那些向善向上、打动人心的典型故事,让作品丰满起来、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调转促”行动是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的战略抉择。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同样需要转型升级。

  “融合,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 ”张莉代表表示,文化的包容性、外延性很强,应打破行政分割、条块分割,依托最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加速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教育、体育等产业的融合,从而衍生新业态,拉长产业链。互联网以其技术进步和传播优势,正在深刻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和商业模式,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鲁强委员分析说,现在很多企业只是简单地嫁接一个互联网平台,这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围绕互联网平台形成一种网状且持续组合的价值链,其中,文化产品内容的原创性及内容资源的集成创新能力是价值链的核心。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那么,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刘丽华代表说,建议采取“反弹琵琶”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种资源、各方面力量向老少边贫地区倾斜,补齐短板,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衡发展。

  杨文敏代表介绍说,因条件限制,基层文化单位常常力不从心,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难应求”。解决这个问题,既要靠“送”更要靠“种”,既要政府主导更要群策群力。他建议,结合地方实际,引入社会力量,把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做,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马鞍山、安庆跻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硬件投入持续增加,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曹帮萍委员建议说,文化惠民,既要有“免费午餐”,更要有“文化盛宴”。在送文化下乡、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群众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接地气、更合胃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