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以创新为核心引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5-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突破一系列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出路和动力在于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党的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巨大挑战和历史机遇,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从党的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的发展理念,从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越发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就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经济社会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所以把创新摆在重要地位,这是因为科学把握了人类社会和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突出要求;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在新发展理念刚刚提出的时候,习总曾经重点回顾人类的历史轨迹,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历程,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从第二次产业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当前,高度重视创新成为国家间特别是大国竞争的新趋势,如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英国强调“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世界许多国家都展开了行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和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力图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欧盟实施“欧洲2020战略”。

  强调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经验教训的集中体现,是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发展短板而提出的,反映出党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节点和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要慢下来了。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从国际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导致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同时,从一些世界贸易大国的历史经验看,随着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超过10%,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今后再要维持出口高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已不大可能。这就要求必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向规模要效益转为向质量要效益,把提高经济竞争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上。

  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再沿袭粗放型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强化创新来引领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既事关经济发展质量,也事关经济发展安全。当前,我国已经坐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子,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习总称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一些高端核心技术缺失,存在“卡脖子”的问题。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面对新时代发展环境的变化,如果创新能力搞不上去,发展动力不能顺利实现转换,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做到,我国在全球大国博弈、发展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强化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事关中华民族是否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四份五年计划规划,“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样的表述还是首次,表明创新已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创新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动力支撑,也是发展速度、质量、效能及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突破一系列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出路和动力在于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另一方面,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尽快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二是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三是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政府要在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领域和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积极作为,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将精力专注于支持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公益技术等具有“公品”属性,具有外部性的科学和技术产品与服务,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制度、资金、人才保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上下游协同机制和领军科技企业拉动行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机制,有效发挥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同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等制度。

  五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方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