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便民服务

银行人今天普遍的焦虑,源自哪里?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2-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作者:仝思考

来源:央行观察


周日的晚上,如果您是银行业内人士,是否愿意静下心来,随“愉见财经”做些回顾、做些思考?


十年前,您在什么岗位执行着什么业务?十年后,您在什么岗位做着什么决策?这十年,我们的公司进步了多少?我们的体制机制突破了多少?我们的业务变革了多少?您自己前行了多少?对这一切和今天的自己,您还算满意吗?


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2008-2017,是一段漫长而又特殊的旅程。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仍在结构性泥潭里寻找出路,顺周期的银行业,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战略重塑的时刻。我们不必用“xx大变局将至”、“行业过冬”等话语来徒增恐慌和焦虑,但趋势存在:银行业的传统动能日渐衰竭,生产关系(管理)的短板开始暴露,组织的士气和活力无法跟上战略转型的雄心壮志。


银行人的“另一个困境”在于:虽然思想上认同了拥抱科技这一大方向,也坚信“投资科技就是投资未来”,但由监管驱动的“回归本源”似乎又将行业推向“复古时刻”,互联网金融的泡沫看起来正在破灭,金融科技的变现最终还是依靠“金融”而不是“科技”,这使得科技在银行人眼中的“魔力”正在减弱,传统势力时刻有“复辟”的迹象。矛盾心理,让商业银行似乎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


历史告诉我们,产业一定是往高阶形态演进的,自我革新才是突破窘境的唯一选择,银行业也不例外。但如何避免盲目地拥抱变化,又能踏准趋势红利,这需要我们站在长周期的视角、用行业逻辑去探究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与方向。


顺着这个话题,今晚我们荐文一篇,来自“央行观察”的《商业银行十年反思录》。



请回答2008-2017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企业死掉,绝大多数企业活不过10年。尽管有行业特殊性,但商业银行能够安全度过这十年也殊为不易。本文挑选了三组数据,试图从战略的角度对过去十余年的银行业做一个小结。


数据一:五朵金花的对比


中国的问题大多数是结构性问题,大样本、全局式分析往往不能反映真相。一个更好的方法或许是把规模接近的某个小群体单独拎出来,放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去观察和对比。笔者认为,最好的样本无疑是“五朵金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