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

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长阳县便民服务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9-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第一节促进服务业突破发展

烟叶:主动适应烟草产业发展新常态,围绕“稳规模、上质量、促增收”,加大“三个基本”(基本烟区、基本烟田、基本烟农)建设力度,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护,推进烟草产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造全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区和现代烟草加工。到2020年,全州烟叶种植规模恢复发展到50万亩左右,其中烤烟43万亩左右,白肋烟6.6万亩左右,雪茄烟0.4万亩左右,烟草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2016年1月15日州七届六次会议通过)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大型重点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加强政策扶持,打造区域性、行业性电商平台,重点培育涉农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恩施市云电商产业园建设,支持电商企业“走出去”。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注重与国际接轨,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

(五)新材料产业

优化发展空间。加强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合理拓展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空间,促进地域接近、功能类似工业园区整合发展。全面提升配套水平和发展层次。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开发区)集中,严格控制园区外的工业用地,形成产业定位准确、分工合作有序的产业布局。

第三章打造创新发展的活力恩施

5、其他生活性服务业

“智慧产业”行动:以建设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示范企业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工业、农业、旅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各产业领域的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生产工艺、优化企业管理、掌握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产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恩施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必须树立尊重自然、自然、自然的,推进绿色发展,守住生态底线,让恩施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完善农村商贸体系。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12、“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工程”、“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程”、“‘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宽带乡村”试点工程等,引导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和辐射。鼓励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设立农产品展销中心、农产品直销店等;和新建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中药材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着力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国家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建设,摆脱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有利于恩施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推动科学发展“一步到位”。

第三节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推进经济体制创新

(见表2-1:恩施州“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四)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加强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开发区)服务平台和产业平台建设。搭建企业服务平台,提升项目申报、企业认定、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知识产权、外贸服务等综合服务水平。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开发区标准厂房,尤其是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出台政策扶持多层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经营,到2020年,建成标准厂房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适时拓展工业园区(开发区)居住、商贸等配套功能。

共享发展。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以人为本,践行“六民要旨”7,着力改善民计民生,让全州各族人民共享发展。

针对产业型和城乡配送型两种物流需求,优化物流格局、加快企业培育、搭建产业平台,推进恩施铁物流港建设,把恩施建成武陵山商贸物流中心。加强统筹规划,依托机场、车站、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完善现代物流设施布局,构建“一核三心多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着力提升公、水、铁、航空多式联运运输网络,推进公甩挂运输,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实施“产业物流提升”工程和“城乡配送物流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建成武陵山富硒产品集散中心;加快资源型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通道建设;加强城乡物流配送网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标识化管理,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积极发展现代邮政业,实现村村建邮站、村村通快递。

完善开发管理新机制。推动和建立旅游联合执法机制,推动旅游业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充分利用区域现有融投资平台,搭建旅游业金融支持平台,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明确企业为市场开发主体,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原则,培育、壮大一批旅游企业和优质旅行社,到2020年,新增1~2家省内知名大型旅游集团,全省“百强”旅行社达到10家以上。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参与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开发。理顺旅游开发与乡(镇)、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加业创建、县(市)创强、饭店创星等创建活动。

“十三五”时期,中央和省委、省将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脱贫攻坚,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将向恩施倾斜,有利于恩施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后发赶超、跨越发展,进一步缩小恩施与全省、全国的差距。

深化城乡统筹综合。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综合扶贫、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宅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抢抓湖北低空试点省份先行先试机遇,科学规划,加快发展通用航空,重点培育通用航空在航空旅游、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私人飞行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临空经济,推进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1-3家通用机场。

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州本级建设一个2万平方米的公益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引导示范全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推进世界硒都(恩施)科技创业园建设,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湖北民院、恩施职院等高校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意)园。加大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40家,其中,省级以上平台达到20家。加强既有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发挥其对企业的科技指导和协作作用。引导支持网商创业等各类基层创业平台建设。支持创业街区建设。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银行、保险、证券、、典当等传统金融业态发展,有序发展融资租赁、私募股权、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深化银行业组织体系建设,加大对省内外知名银行业分支机构引进力度。合理发展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扩大旅游保险、农业保险范围。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继续实施小微企业“三个不低于”13工程。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保险机构,培育金融中介机构,做大做强州县两级融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改善信用,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支持恩施州硒资源国际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全方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科技体制。着力推动职能由研发管理向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督等创新服务转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州级科技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管理、检查验收方式,进一步规范州本级科技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方式。建立实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励激励机制,探索实施股权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权激励等,支持高等院校在恩施州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完善智力资本股权激励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完善高校院所的科研评价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协同合作,建立促进“产学研政金用”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

专栏4-4:恩施州特色优势农业发展重点

创新管理机制。鼓励和探索跨国跨省跨州联合开发、委托战略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成片开发、共建产业园等多元开发新机制,通过直管、托管和一区多园管理等方式合作建设园区、做强园区,把园区(开发区)与城区特别是新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工业园区招商机制,制定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园区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开发区)管理体制,探索推进开发区经济管理权和必要的社会事务管理权下放,与上级、部门做好权责对接。健全完善工业园区(开发区)政策法规体系,切实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投资者信心。

深入挖掘恩施资源潜在优势,改善人居,打响“仙居恩施”品牌。扩大有效需求,化解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提升居住社区品质,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社区。积极引导旅游地产、健康业地产、文化创意地产等新业态发展。

茶叶:以提升茶叶价值链为核心,按照“品牌引领、抱团发展”,“商标、双牌经营”模式,打造“恩施硒茶”知名品牌。突出产品特色,优化区域布局,拓展茶叶功能,着力建设“八块、六区、四线”。壮大新型主体、做优产业、提升加工水平、搞活市场流通、推进融合发展,促进茶叶大州向茶叶强州转变。到2020年,全州茶叶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恩施州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和经济下行压力,州委、州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三州’1战略、推进绿色繁荣”,始终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双轮驱动”、产城融合,始终民生优先,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扩大对外,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十二五”规划各主要指标和任务顺利完成,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

推进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创新。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有序推广“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四证一章联办”机制和“先照后证”制度,全面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市场主体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创新监管机制和方式,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执法联动机制,推广随机抽查监管,推进智能化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始终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建设工程,教育教学条件连年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3.3%。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连年提升。实施了以州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恩施市中心医院、来凤龙凤医疗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66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870个,补充县乡医疗卫生人员1048名,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4%,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单独二胎顺利实施,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州已具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8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1个,州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民族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唐崖土司城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一并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州文化中心、州传媒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恩施女儿会、龙船调、土家摆手舞等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推动商贸服务现代化。引导商贸企业走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道,积极发展商业体验服务、移动网络销售等新业态。提升城乡商业服务档次和功能,完善百货店、仓储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现代零售业态体系,探索推进城市综合体、奥特莱斯等建设。完善城乡便民商业设施,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支持硒产品营销网络建设。

5、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协调发展。协调是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必须解决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同步的问题,形成协调平衡发展新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蹄疾步稳。

专栏4-5:恩施州四大智慧行动

(三)加强品牌质量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烟叶、茶叶、特色蔬菜、林果、药材、畜牧、魔芋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花卉苗木、野生畜养、木本油料、生漆等林业产业,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富硒茶叶和畜牧产业链发展,积极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功能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业态。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产管结合,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由监管向治理转变,建立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畜禽水产标准化示范场、农产品出口标准化创建,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完善机构,健全队伍,强化装备,提升农业执法能力。产管结合,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由监管向治理转变,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产业安全、产品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深入实施“一县一标”品牌培育工程。

“智慧民生”行动:电子健康档案覆盖所有城镇居民,公共卫生医疗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全州90%医院应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一用户普及率达90%以上。形成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障达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普及到行政村,建成统一的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与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一)面临机遇

推动要素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管理市场化。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林权流转、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配套。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发展。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航运交易、水权交易等新兴要素市场建设。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逐步减少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稳步推进水、电、气等能源价格差别化。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评标专家库、投标企业诚信数据库等资源的州、县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求,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新材料制造领域,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十大核心景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神农溪、坪坝营、三城景区(土司城、女儿城、施南古城)、恩施大清江(含野三河、石门河)、唐崖河(含唐崖土司城址、伍家台、狮子关)、佛宝山(含大水井)、仙(含彭家寨)、董家河(含五龙山、屏山)

创新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推进社会力量参与事务性管理服务。“非禁即入”原则,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机构、教育集团、养老机构、公共文化场馆等,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民办养老、民办教育、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民办服务公司等取得较大发展。

围绕六大支柱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推进和提升目前基础较好、优势突出、支撑作用明显的现代烟草、新型建材、生物医药、中药材精深加工、茶叶精深加工、魔芋精深加工、特色蔬菜精深加工、畜禽、风电等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发展硅矿开发、林特产品制造、页岩气产业、天然气产业、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设备制造及电子仪器仪表装配、特色饮料(酒)系列等产业集群。

按照优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服务群活的要求,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立体网络完善和提升,优化恩施区域发展“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必须立足武陵、面向全国、世界,内外联动,全方位全领域扩大,全面提升对外水平。

为全面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深入贯彻省委、州委全会,按照《恩施州委关于制定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特编制《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后文简称《纲要》)。《纲要》是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能职责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牢固树立生态文念,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对节能环保产业政策扶持和标准驱动,鼓励节能环保核心技术的引进,支持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重点培育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新装备和产品制造。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提高资源产出率。创新发展模式,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发挥带动作用,引领社会资金投入节能技术、污染治理重大工程、园区循环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行动等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节能产品、环保产品及再生产品、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等市场消费需求。

魔芋:“扩大面积、突出加工、延伸链条”发展思,加强新品种引进、改良和标准化种子建设,稳步扩大标准化商品魔芋,大力发展魔芋精深加工,打造魔芋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州魔芋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魔芋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拓展旅游开发新空间。大力实施旅游提升工程,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以“一个中心、两大板块、十大旅游功能区、十大核心景区、十个旅游度假区”为骨架的旅游空间布局。

“智慧商务”行动:引进国内电商龙头企业建设涵盖在线商机、在线交易、服务的综合商务应用平台,建立覆盖全州、内容齐全的企业和商品信息库。积极搭建面对农村的商品购销渠道。培育1-2个全国领先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区域化特色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业等新型信息化领域产业发展壮大。

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智能化旅游服务建设,到2020年,全州旅游饭店床位数达到8万张,其中州城达到5万张以上,新增8家四星级以上饭店,各县(市)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农庄。开发商务型酒店、会议型酒店、乡村民宿、露营地等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旅游住宿设施。推动“畅通旅游”工程建设,建成“千公里生态旅游公”,实施“国省道升级”工程,加快建设连通各核心景区的旅游公,实现全州旅游交通与周边和客源地城市无缝对接。到2020年,实现现有4以上景区(含创4A景区)与该区域骨架公达到二级以上公标准,旅游大巴车辆达800台以上,争取开设恩施至省内外重要旅游城市客运专列,建设恩施铁旅游接待中心。

稳步推进居民和家庭服务、养老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其他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崇尚绿色环保、讲求质量品质、注重文化内涵的生活消费。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完善要素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图1-1:“十二五”恩施州P增长情况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保持信贷投放总量稳步增长。

第二节完善综合交通网

风电:完成全州风力资源调查;积极推进湖北能源、三峡新能源、中广核风电公司等大力开发我州风电场,完成鹤峰、咸丰、恩施、利川、巴东等县(市)测风评估报告,开工新建一批风电项目。

第三节推进行政体制创新

经济实力有新提升。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力争在全省位居先进行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达到1008亿元(按2015年价格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达到15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达到76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37:45,服务业增加值占P比重累计提高2.8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链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增强,建成全国富硒产业发展先行区。

十个旅游度假区: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禀赋、舒适的气候条件,抢抓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认定的重大政策机遇,强力推进恩施大清江、巴东野三关、建始小西湖、恩施大峡谷女儿湖、利川团堡宜影古镇、利川苏马荡、咸丰坪坝营、宣恩七姊妹山、来凤三胡、鹤峰大坪等旅游度假区创建认定。

(四)旅游商品制造

有新成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职能转变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内贸流通健康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新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直接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维持10%以上,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创新创业高地。

(一)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五章完善基础设施立体化网络

第二节提升传统工业

积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商业业态结构,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现代的现代商贸体系,力争到2020年建成1个“百亿商圈”和8个“亿元市场”。

“十三五”时期,国家继续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标志着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心。

开发旅游新产品。充分彰显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和恩施大峡谷、神农溪等全国5景区品牌价值,开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到2020年,4以上景区达到28家以上,其中5景区5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2家。做精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做强恩施山水地质观光旅游产品;做特土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做优精品农家乐、体验式休闲农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民俗村落等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以坪坝营、星斗山、七姊妹山等天然氧吧为依托的高山避暑、养生保健等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漂流、登山、自驾车旅行、定向越野等探险性体育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链,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智慧物流工程:探索建立恩施州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并逐步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系统联网,提高物流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鼓励州域内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到2020年,建设一批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建成1-2个智慧物流示范园区。

专栏4-1: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优化商贸发展格局。从居民消费和旅游消费两大需求出发,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商业网点结构。健全“州城中心商圈-县(市)商业特色街-乡(镇)商业点”商贸体系,形成一批城市(县城)商业中心,扶持发展一批专业、特色街区(步行街)和中心镇商业中心,引导发展一般乡(镇)商业和社区(农村新社区)商业,提升一批特色专业市场、旅游产品市场。依托硒资源优势及我州在武陵山的发展优势,推动建设全国富硒产品交易中心、全国硒茶交易中心、武陵山电商产业园和武陵山电子商务中心。

按照“上规模、提效率、增价值”原则,重点对食品、烟草、能源、矿产、建材、医药等6个传统优势工业实施升级。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业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由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并重转变。力争到2020年,六大支柱行业规模优势更加明显,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产业附加值逐渐增大。

特色蔬菜:以发展“生态、特优、高效”蔬菜产业为核心,加强高山蔬菜、地方特种菜、山野菜、城郊设施蔬菜、食用菌等开发,加快标准化建设,强化“菜篮子”工程建设落实力度,科学推进设施菜园、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推进“大山鼎”高山蔬菜公共品牌整合和打造。到2020年,全州蔬菜种植规模达到200万亩,蔬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统筹综合,创新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恩施州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投资高峰期、攻坚期、脱贫决胜期。全州上下要保持战略定力,提振区位,树立更高标准,积极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1.5系数”5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六)通用航空产业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快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融合”、电视“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工程。推进宽带网络建设,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到2020年,全州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500G,8个县(市)城镇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以上,企业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以上。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100%。解决宽带接入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扩大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8个县(市)主城区、集镇、人口聚集区、重要交通道、州内各星级景区的移动通信(4G)网络的全覆盖。实施无线城市建设工程,扩大WLAN无线热点覆盖范围,每个县(市)主城区公益无线上网点达到8个以上。构建覆盖城乡的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村村响”、“户户通”、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电视+”等工程。

2、商贸服务业

夯实硒产业基础。大力推进“金土地”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深入开展富硒岩石、土壤、水体、聚硒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硒含量普查,弄清硒资源分布,制作硒资源分布图,圈定硒产业范围。开展富硒绿色食品认证、富硒有机食品认证、富硒产品原产地认证等,打造一批富硒产业示范乡(镇)、示范村。到2020年,建设硒功能农业示范200万亩,创建硒畜禽水产养殖示范乡(镇)30个。

第五节推进社会体制创新

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不足是制约恩施发展的短板,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创新文化,让创新之泉充分涌流,让创新之举蔚然成风。

人民生活有新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居民收入逐年稳定增长,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90元,年均增长9%。促进质量兴州向质量强州转变,食品、药品、工业、农产品等重点产品合格率达到96%以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县摘帽、乡出列、村脱贫、户销号”目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综合扶贫创新区。

深度开发硒资源,构建硒产业体系,争取把绿色富硒产业打造成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硒产业的发展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00亿元。

促进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着力开发一批具有恩施特色与个性的旅游商品。重点扶持开发土家西兰卡普、宝石花漆筷、富硒茶叶等特色旅游商品。加大对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加强本土传统工艺品的开发,鼓励本土手工艺者、传统艺术家参与旅游创业。推进旅游商品市场、特色旅游商品街区、旅游商品创意园区等建设。培育形成生产—生产企业—民间作坊分层互补的旅游商品生产体系。

4、房地产业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蓝图

完善创业创新制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并落实一揽子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采购、科技、人才等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增加节能环保、富硒产业和现代烟草、富硒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等“七大产业链”关键性共性技术攻关的财政投入,加强应用研究,确保州级财政预算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1.4%以上。拓宽创业创新融投资渠道,加快推进创业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引进和发展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创新投资机构。建立基层创业支撑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服务能力。力争到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恩施—龙凤信息产业园建设,打造成为恩施信息产业发展龙头。在县(市)工业园区预留信息产业,基本形成“一核心、七”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引进有上级政策鼓励、产业项目资金支持的国内外信息企业入园发展,到2020年,龙凤信息产业园入园企业达10家以上,其他县(市)信息企业达到15家。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服务强农”工程,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乡(镇)(区域性)基层农业综合服务机构。通过订购、定向委托、励补助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具备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等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加强农业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继续扩大“茶商通”、“助保贷”、“畜牧贷”、“善融贷”、“邮储农业贷”等服务范围;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培育硒产业主体。大力发展和培育富硒产品营销和加工企业,争取每个县(市)培育2-3家富硒产业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兼并重组和联合入股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富硒产品产业园建设,推进富硒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积极扶持富硒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硒科技和中小富硒企业发展;推动富硒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富硒产品出口企业发展。争取在、上海、广州、武汉等一、二线城市设立恩施硒产品营销店。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按照应减必减、能放则放原则,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事项一律转移给社会组织,面向基层且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县(市)管理。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统一目录,全面向社会公开,规范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清理取消互为前置审批,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集中审批,加强对行政审批全过程监管。一般不再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实现各部门的规划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平台。深化融投资体制。立足各县(市)产业发展实际,探索编制企业投资“负面清单”,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和生态安全、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强化节能节地节水、、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建立新型项目审批核准制度,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施企业投资备案、规划选址、用地、安全生产、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同步并联办理。研究和推动设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投资体系,创新运用PPP模式9,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租赁经营、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和运营。完善投资集中事后监管和社会监督机制。

创新驱动,强化产业链建设,推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恩施产业核心竞争力,基本形成以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富硒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以清洁能源、现代烟草、新型建材等现代工业为支柱,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优化服务业发展

(二)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链,充分发挥恩施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以富硒有机农产品为支撑的保健食品,以民族医药、中医药为支撑的医药产品,以攀岩、越野等户外运动健身为支撑的康体运动,以良好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支撑的养生休闲及健康养老,以“治未病”、医养结合为支撑的医疗健康服务,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的健康管理等全体系的健康产业,创建健康恩施。

明确准入条件。各县(市)根据自身主体功能区划导向,明确工业投资项目在生态、、投资强度、容积率、节能减排等方面入园条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发展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原则上不得引进排放含有一类污染物的企业入驻。大力推进园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程,推动园区低碳化、循环化。全面落实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大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服务,继续深入实施“五大重点人群”8科学素质行动,加快推进州、县两级科技馆建设,完善现有科技馆服务和展示功能。将科普创作纳入各级社会公益类项目的励范围。

第一节“十二五”工作回顾

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咬定“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放松,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主动融入“一元多层次”6战略体系,牢牢把握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遵循“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总要求,抢抓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新机遇,持续全面推进“生态立州、产业兴州、活州”战略的同时,与时俱进推进“依州、富民强州”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将恩施州建成绿色、繁荣、、文明的全国先进自治州。

十大旅游功能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地质奇观旅游区、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坪坝营—白岩山休闲养生旅游区、清江山水旅游区、酉水(白水)河土家风情文化旅游区、齐岳山—佛宝山避暑休闲旅游区、唐崖河—庆阳街土苗侗羌风情旅游区、建始直立人—古道文化体验区、诗画溇水文化旅游区、高山乡镇天然富硒养生体验旅游区。

依托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以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为基础,以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力争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

3、电子商务产业

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市),属于典型的全域贫困区,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改善和保障民生、让全州人民共享发展的任务艰巨。城镇综合承载力、服务力、竞争力较弱,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贫困地区发展条件亟待改善,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生态、开发与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任务艰巨。少数干部思想不解放,缺乏开拓创新,、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仍然存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发展能力的任务艰巨。

专栏4-2:现代物流业重大工程

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允许社会资本平等进入各类服务业领域。扩大购买公共服务范围。贯彻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国家、省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创建,鼓励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开展重点服务业企业品牌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

畜牧:以“一县(市)两区”(畜牧强县〈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无动物疫病区)和“四级联创”为载体,重点加强恩施黑猪、恩施黄牛、景阳鸡、恩施麻鸭、恩施马头山羊、巴东红三叶等优良地方畜禽和牧草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饲料加工与供应、畜禽屠宰及产品加工、品牌创建与市场营销、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模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与服务、统计监测等畜牧业生产发展基础体系;推广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牧场模式,发展富硒、生态、特色、优质、高效畜牧业。以猪禽提质、牛羊增量、龙头做大、特色做强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到2020年,全州畜牧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切实推进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融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效能型和创新型。

天然气:实现全州县城天然气利用全覆盖并逐步向条件成熟的乡镇扩展;完成恩施、利川、宣恩、咸丰等县(市)天然气城市管网;建成几条省、州级支线天然气管道,合理配置天然气气源指标。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宜万铁、渝利铁先后建成并开行动车,宜巴高速、恩黔高速、恩来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十二五”完成公水固定资产投资410.6亿元,较“十一五”翻了一番,高速公里程达442公里,全州8个县(市)有7个县(市)通了高速公,铁运营里程达255公里。国省道总里程由1809公里增加到3420公里,恩施港成为全省第20个重要港口,恩施机场完成二期改扩建,完成“通畅工程”7646公里,100%的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100%的行政村通了客车,基本形成州城到县(市)、县(市)到乡镇“两小时交通圈”和乡镇到村委会“一小时交通圈”。全州县(市)、乡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州城实施了金桂大道、旗峰大道、火车站片区开发、红旗大桥、连珠大桥、州文化中心、州行政服务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各县(市)一批城市道、市政设施、城市景观等重大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实施城镇重点项目950个,完成投资590亿元。城镇化率由2010年底的30.5%提高到2015年底的40%。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生态综合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深入实施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州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省级生态村289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

突破核心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探索发展数字加工处理产业,到2020年,信息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拓展太阳能电池、LED为主要产品的新型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和消费电子等方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数据服务、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系统运维等领域。加大对云服务、大数据企业的培育支持,打造全州基础数据中心、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社会服务应用支撑平台。探索发展数字动漫、游戏、数字影音等数字加工处理行业,推进恩施数字旅游体验馆等信息化景区建设。

页岩气项目:力促华电湖北页岩气公司在恩施成立页岩气公司,力争实现工业化开采;引进中石化江汉油田、湖北能源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在我州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

适应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服务外包、检验检测认证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2、金融服务业

促进科技。加大政策宣传和贯彻落实,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校地”、“校企”、“校产”等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活动,积极组织企业以发展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目标,承接州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

水电:力争恩施姚家平水电站重组成功、利川峡口塘水电站开工建设;力争鹤峰江坪河、淋溪河水电站建成投产;有序推进并整合一批小水电;、增容一批年代久远、设备老化的小水电站。

发挥州城地理区位优势、交通网络优势、经济综合优势和旅游产业优势,巩固和强化其旅游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能,使之成为带动全州、支撑鄂西南、辐射武陵地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优化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厘清和市场边界,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产权制度,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深化国有企业,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支持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创新纳税服务机制,全面推行税收规范化建设、税收信息系统建设、办税便利化,建立健全服务合作常态化、促进诚信纳税、纳税服务投诉等机制,不折不扣地落实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等税收优惠政策,营造公平公开的税收。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主体提升”工程,积极引导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联合、重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快建立以大型批发市场为、农贸市场为基础、农产品直销店和超市连锁店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到2020年,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到1.5万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65:1。

充分发挥交通先导作用,全面加强铁、公、航空、水等建设,把恩施建成武陵山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到2020年,形成恩施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关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4小时交通圈”,州城至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交通圈”,州城至县市城区及县城至乡镇“2小时交通圈。

(一)绿色富硒产业

第一节指导思想

基层治理有新加强。党的建设制水平明显提高,建设不断加强,“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方式更加完善,司法体制试点不断巩固提升,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覆盖,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得到有效,实现社会治理制、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电子商务应用普及。加快构建由县级电商运营中心、乡镇电商服务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站组成的农村电商经营服务体系。推进来凤县、鹤峰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国试点和恩施市省级试点建设,推广巴东信息赶集模式。推进电子商务示范乡镇、示范园区建设。

林果:加强柑橘、橙类、柚类、黄金梨及小水果(猕猴桃、葡萄、李等)等特色水果和核桃、板栗等干果建设,推进巴东甜橙带、酉水流域柑橘白柚带、清江流域宽皮柑桔带等建设,重点打造“巴东脐橙”、“贡水白柚”、“咸丰响壳李”、“关口葡萄”等林果品牌,科学推进精品果园、观光果园和家庭农场建设。到2020年,林果规模150万亩(水果80万亩,干果70万亩),林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平安恩施建设深入推进,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以“村医村教进村班子、法律顾问进乡村、农民办事不出村”为抓手的“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国、全省司法体制试点、法院检察院取得显著成效,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强化硒科技支撑。围绕硒功能产品精深加工与开发、标准体系建设、硒与人体健康基础性研究,积极开展硒科研,打造科研平台。以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为龙头,整合州内人才与设备资源,建立富硒产品科技服务平台,努力建设省级、国家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加强与国内外硒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与武汉轻工大学合作办好恩施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院,提升富硒食品基础性研究和能力。以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为依托,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加快相关行业、企业标准制定,适时上升为省级、国家级标准,掌握标准话语权。依托州硒与人体健康研究所、州民大医院、州疾控中心等医疗单位,开展人体血(发)硒含量、硒与人体健康、硒与人均寿命等研究,助推硒产业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综合水平在规划期末达到50%以上。推进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补贴。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园区,高效设施蔬菜面积比重达到4%。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应用,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矿产工业。做好资源勘探,合理开发利用煤矿、石煤、磷矿、石膏、高岭土、大理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全面提升矿产资源管理能力。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建立健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责任机制,加强矿产资源和矿山地质。改变粗放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延伸矿业产业链条,发展高岭土、铁矿、陶土等精深加工业,提高矿产开发附加值。推进优质煤炭、石煤发电综合利用等符合国家开采规模要求的项目建设。

第一节优化创业创新

全面推进创新发展,不断优化创业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体制架构健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格局。

1、现代物流业

推进“硒+X”发展。按照“硒+X”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富硒资源与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养生养老、电子商务、商贸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富硒农业精品园、富硒农业、绿色富硒产品、富硒养生旅游产品(度假村)等。充分利用“互联网+”,鼓励农民、企业家开发富硒产品网络零售业务,推进区域性富硒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贸易模式创新,将O2O、移动社交等网络商业模式融入中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等硒产业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硒博会”。

第二节主要目标

医药工业。推动药化企业安全、集聚、绿色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加快中药、功能保健食品等医药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培育和引进一批上规模的医药企业,推进制药企业GMP和中药材GAP建设。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推行部门权责清单制度,依法规范和公开运行流程。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积极稳妥推进机构,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完善乡(镇)、工业园区等管理体制,逐步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治理权限,理顺工业园区运行机制。全面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4、商务服务业

1、生态文化旅游业

第四节培育新兴战略产业

(一)巩固提升支柱产业

在“互联网+”4的时代大潮中,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创新驱动严重不足,在增长动力转换中培育新增长点任务艰巨。全州产业发展结构不优、支柱不强、规模不大、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突出,产业链建设仍然滞后,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任务艰巨。

按照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要求,我州“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药材:按照“三个带区、四个品类、三个重点”进行布局,加强紫油厚朴、杜仲等木本药材及党参、黄连等草本药材特色建设。加强“利川黄连”、“恩施紫油厚朴”、“建始贝母”、“巴东独活”、“巴东玄参”、“咸丰白术”等知名品牌打造。建设一批GAP生产和出口,着力科学推进恩施市中药材产业园、华中生态观光药业综合示范区中药材、武陵山中药材科学观测试验站等项目建设,促进中药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到2020年,道地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信息技术设施升级,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功能完善、高速便捷的城乡信息网络。

第四章培育特色新型产业体系

五条旅游环线:依托长江、清江打造“两江”经典旅游线;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和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建始石门河等打造自然(文化)遗产旅游线;依托鹤峰、来凤、宣恩等地民族风情浓郁的优势打造民族风情旅游线;依托巴东、鹤峰等老区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依托丰富的硒资源和‘世界硒都’品牌,搞好“硒游记”旅游营销,围绕硒资源分布,相关景区,配套旅游交通,打造硒养生旅游线。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烟叶、茶叶、蔬菜、林果、药材、畜牧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已建成特色农业500多万亩,期内新增150万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商品药材,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35个,已通过国家认证绿色食品原料8个,国家认证有机农业4个,全州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突破164万亩,恩施、利川、鹤峰三个县(市)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恩施硒茶”、“思乐”畜产品、“清江源”烟叶、“大山鼎”蔬菜等农业品牌享誉,2015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43.9亿元,年均增长5%,粮食总产量167.4万吨,期内每年稳定在160万吨以上。“世界硒都”品牌影响力扩大,富硒产业发展加速,全州富硒产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以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矿产开发、现代烟草等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加速形成,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13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17家(不含烟厂和供电企业),40家企业成为湖北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实现零的突破,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资源型新型工业呈现出总量扩大、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5.2亿元,年均增长12.6%。旅游产业成为州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全州4及以上景区达到16家,其中5景区2家。恩施市、利川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县(市)成为全省旅游强县。游客接待人次由2010年底的106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底的3700万人次,年均增长28.3%,旅游综合收入由2010年底的51亿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250亿元,年均增长37.6%。市场主体得到快速发展,总量突破18万户。高新技术产品从2010年的19个增加到2015年的51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7亿元。“质量兴州”深入实施,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件,湖北名牌产品达到47个。

抢抓《中国制造二〇二五》、“互联网+”等发展机遇,大力扶持绿色富硒产业,深度发展信息产业,努力培育旅游商品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力争从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主导产业,促进产业更新,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加强硒品牌建设。提升全州硒产品企业的质量和品牌意识,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加大“三品一标”的申报和力度,到2020年,培育硒产品商标200件。支持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和缺硒地区开设“硒博汇”硒产品专卖店。强化品牌知识产权与管理,建立“世界硒都”、“恩施硒谷”、“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等硒公共品牌管理制度,实行品牌使用准入制。争取率先建成“恩施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做大做强中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等产业发展平台,争取把中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上升为省级层面主办展会。

发展活力不断提升。把深化和扩大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狠抓重点领域,全方位扩大,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各项,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突出障碍。龙凤镇综合扶贫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事业单位分类不断深化。大力实施“活州”战略,真、敢、全的,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的重中之重,型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实际利用外资由2010年的1584万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3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8.2%;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60.3亿元增加到226亿元,年均增长30.2%;外贸出口由1.1亿美元增加到5.2亿美元,年均增长37%。通过一系列宣传推介,恩施州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开始全国、世界。

第一节打造智能信息网

大力发展广告、会计、会展、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引进一批商务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提升、人才中介、创业、贸易指导等服务水平。以楼宇经济为载体,促进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核心,全力推进“信用恩施”建设。强化政务诚信体系建设,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制度,大力提升公信力。改善市场信用,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机制,实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及个人“”、强制退出等制度;加大对守信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行业组织开展诚信自律等行业信用建设。加强信用代码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和信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大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鼓励购买和使用第三方信用服务,逐步建立公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全面提升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产业化、产业旅游化为方向,创新发展,深化旅游业发展,推进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四千工程”10,不断激发“旅游+”11的整合力、提升力和拉动力,着力构建以生态旅游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和健康养生为主导、民族文化为灵魂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把恩施州打造成为武陵山旅游圈中的核心板块、承接湘鄂渝黔旅游的枢纽、中国长江旅游带上的明珠,以及全国户外运动健身、绿色生态文化与健康休闲养生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建成武陵山区最具示范性、引领性和创新性的旅游强州。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75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亿元。

(二)面临挑战

省委、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力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推进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加速发展,有利于我州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第三节发展

第二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城乡建设有新面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城镇空间格局明显优化,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到2020年,全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2015年底提高7.5个百分点。以智能信息网、综合交通网、水利保障网、新型能源网和地下综合管网为支撑的立体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建成武陵山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和武陵山商贸物流中心。

现代物流网络工程:依托恩施市综合交通区位优势,建设恩施核心物流集聚区;建设利川、来凤、巴东三个县城为核心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各县城、中心镇公客货运站场建设一批物流配送节点。加快建设县(市)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和各类专业市场,加强农村公网建设,构建县、乡、村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建材工业。推进建材工业调整转型,促进新型建筑材料向安全、环保、节能、防水、优质、美观等复合功能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高墙体材料等环保建材。大力推进旋窑等量替换立窑工程,优化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规划布局。支持水泥企业以技术、管理、资源、资本、品牌为纽带,加快联合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推动石材加工技术装备与关键工艺突破,加快石材文化创意设计和定制产品研发能力建设,支持利川、咸丰石材开发与综合利用项目。

民计民生不断改善。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每年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都在80%以上。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累计完成整村推进村595个、老区重点村195个,扶贫搬迁2万户、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6.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大幅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新建保障性住房9.1万套,农村危房7.4万户。新增城镇就业20.4万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7万人。

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3等重大战略,以交通、流域、信息为纽带的新区域经济版图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特别是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并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恩施作为内陆地区也步入了前沿,有利于在更大区域经济结构中参与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有利于恩施发挥湖北面向西部的“桥头堡”作用,构建跨域融合、区域互补、承东启西、南北联动的对外新格局。

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围绕七大产业链建设和富硒产业培育,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图计划”等,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管理机制,到2020年,市场主体总量年增长10%,总量达到29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各类创新型企业500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的产业创新体系,带动产业链共同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扶持中小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领域的科技研发、运用。

生态建设有新突破。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P能源消耗和单位P建设用地持续有效下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耕地保有量维持在570万亩以上;县市城区空气优良达到310天以上;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建成全国户外运动健身、绿色生态文化与健康休闲养生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生态文范区。

推进“智慧恩施”14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建设和应用水平,推进“智慧恩施”建设。以龙凤新区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995”十户联防15、农业农村信息项目等建设,并逐步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建设应用水平,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产业和智慧民生”四大智慧行动。

(二)信息产业

培育“互联网+”经济。充分发挥信息化和“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分享经济,以“互联网+”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推动畜牧、烟草、茶叶、清洁能源、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加速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新业态与新动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保障网络产品、网络运行、网络数据、网络信息安全。加强无线电管理,优化频率资源配置,提升无线电安全保障水平。

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做强做大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规范社会化物流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扩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培育5家左右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引进2-3家大型物流企业。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支持和推动性技术创新。围绕七大产业链建设、马铃薯主粮化和硒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硒研究国家实验室和一批省(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载体。州县(市)联动、院地联手,办好湖北省中药材GAP工程中心、恩施硒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积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扶持3-5家以上以专利代理、技术评估、技术咨询、高新技术推广、分析检测等科技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创新服务中介机构。在重点领域加强科研国际国内合作。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趋势展望

食品工业。进一步巩固食品工业主导地位,促进产业创新、集聚发展,发挥品牌效应。完善企业准入条件,加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标准化建设。提升食品工业科技发展水平,加业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进行技术、信息化升级,加快发展富硒绿色食品工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争取新增2-3个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加强企业专业分工协作,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引进一批特色品牌。

物流设施提升工程:建成恩施好又多华硒物流园、铁物流园、利川交通物流园、来凤县龙凤物流园、巴东江北物流园、宣恩椒园物流园、鹤峰太平物流园,加快建设恩施松树坪物流园,进一步完善恩施货运中心站公铁联运设施。

马铃薯: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大力推进主粮化。依托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开展恩施特色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栽培、植保及脱毒种薯产业开发。着力培育马铃薯薯粒、薯泥、面条、馒头等主食加工龙头企业和马铃薯深加工企业,打造“恩施富硒土豆”品牌。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规模发展到2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努力建设湖北马铃薯制种。

能源工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链,加速推进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能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电,建成华中地区最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力争到2020年,清洁能源总产值达到165亿元,水电总装机达到500万千瓦,风电装机突破12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5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30万千瓦。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到2020年实现天然气相关产业产值达到32亿元。

“市场主导、突出重点、创新驱动、集聚发展”,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业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继续推进保险支农,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使用农户信用信息和评级报告。加快推进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不断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提升涉农金融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审批+培植”信贷服务模式。鼓励乡(镇)金融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建设推广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完善金融服务网格化信息平台。推广“政银保”合作模式,加快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在曲折分化中缓慢复苏,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着新的增长空间和机会,国际发展总体好于“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进入以新常态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阶段,中央作出“四个全面”2战略布局,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

(二)整合提升工业园区

按照“突出规划引领、空间整合、功能配套、产城融合”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州工业园区(开发区)整合提升。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优化创业创新制度、平台和文化,着力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创业创新高地。

积极发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和符合区域产业转型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P比重达到45%。

深化财税体制。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等重点,争取中央、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严格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征询部门、专家和代表意见的机制。完善预算公开制度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机制,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第三方绩效评价。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落实单位财务管理主体责任。强化债务管理,建立性债务管理机制、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理顺和规范县(市)与乡(镇)财政体制,完善财政专管员制度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结转结余管理。进一步理顺国税、地税及其他部门的税费征管职责划分,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确保税收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

专栏4-3:恩施州“十三五”清洁能源重大工程

开拓客源新市场。按照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思,推进旅游产品集成化、旅游营销智慧化和旅游宣传多样化,拓展国内外市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大力开展活动营销,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在本地营造热点,在外推介亮点,定期在重要客源地城市举办现场推介促销活动。积极推进广告营销,充分利用铁和航空纸质、重要客源地的平面广告等,投放旅游形象广告,扩大宣传面。充分开展网络营销,利用旅游专业网站和社交网站等新,强化线上线下营销。

图1-2:“十二五”恩施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烟草工业。以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为龙头,带动烟叶打叶复烤、卷烟盘纸、卷烟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巩固提升“清江源”品牌知名度,实施GAP/142烟叶标准化建设。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清江源”烟草科技园建设为载体,培育一批特色优质烟叶,培养一支高水平技术创新队伍。实施产能扩张和技术工程,实现卷烟生产和打叶复烤产量双提升,力争卷烟均箱产值达1.5万元以上,打叶复烤生产线年加工能力200万担以上。

“智慧政务”行动:建成覆盖州、市县、乡(镇)、连接各政务单位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基本形成基于统一电子政务外网、政务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公共平台的政务信息化应用体系。建成全州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及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覆盖社区和乡村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党政内部信息共享门户。市县级以上政务部门主要业务基本实现电子政务覆盖。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新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州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全州生产总值由2010年底的351亿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670.8亿元,年均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44亿元增加到726亿元,年均增长24.3%。地方财政总收入由56亿元增加到132亿元,年均增长1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6.1亿元增加到67.2亿元,年均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2亿元增加到446亿元,年均增长27.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565元增加到22198元,年均增长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56元增加到7969元,年均增长1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科技。

“质量强州”,从标准体系、质量检测、质量分级、社会共治等方面综合施策,打造一大批具有较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品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普及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建设和完善一批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制。开展质量安全整治提升行动。建立企业、行政和司法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到2020年,名牌产品企业对全州工业总产值贡献率达30%以上,商标注册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商标总数达到7000件。

(三)节能环保产业

两大旅游板块:北线旅游板块包括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以独特的地质奇观及清江山水为依托,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特别是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功能,尽快形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南线旅游板块包括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以土苗风情、生态文化为载体,大力整合绿色生态和人文资源,加快开发和提升一批特色旅游项目,以点带面,滚动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旅游板块。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产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服务体系。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健康产业和房地产业,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3、大健康产业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农村地区宽带应用推广普及。实现行政村光纤全覆盖、40%农户通宽带,力争“农民办事不出村”、“网格化管理”网点和重点景区实现WLAN无线热点全覆盖;到2020年,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以上。建成“全州统筹、四务合一、三屏互动16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农村信息化支撑体系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走在武陵山区前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