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

杭州三墩一社区要建“农耕文化陈列馆2016年9月21日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9-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草鞋记录下

在大禹小学甲来校区,正在进行老技艺的展示活动。看着一根根稻草在老人手中像变魔术一般,变成草绳和草鞋,一旁的孩子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章桂昌说,现在已经没几个村民还会做草鞋了,但是对于章桂昌以及他们这一代的人来说,一双简陋的草鞋,却记录着他们走过的每一步足迹,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诸多的回忆,早已超出了草鞋本身的意义了。

如果说搓草绳是传统手艺的入门级,现在不少人还会来那么几下,那么会编草鞋的人真是越来越来少了。给孩子们展示编草鞋这门手艺的,正是章广其的小叔,今年已经85岁的章桂昌。

有了这门手艺能派很多用场

“我们小的时候,草绳可是派上大用场的,每家每户都离不开啊。”在老章的记忆中,草绳带来的记忆还真不少。

而每到夏天台风来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孩子的老章会特别紧张。“河对岸就是另一个村子,台风会把我们用草绳围起来的围挡吹断,水草就漂到河对岸去了。”

当年搓草绳可以赚工分

他和小伙伴们搓出来的草绳还用来做农船的缆绳,但是要搓得很粗很结实。有时也搓得很细,只有电线那般粗细,然后编成一张网,“这个草绳可以用来给蚕宝宝保暖。”

陪伴多年的老物件舍不得扔

年轻时走过的每一步

“我们一帮人就会划着船去抢,生怕被那个村的孩子们给抢了这上好的饲料。”老章讲着讲着,脸上露出了笑意。

杭州市三墩镇吉鸿社区在新的一轮拆迁工作后,又向着城市化迈进了一步。在城市化进程中,原有的农耕文化不可逆转地在一点点湮没,许多传统的手艺正在流失。

“其实草鞋穿起来并没有你们小年轻想象的那么扎脚,手艺好的人做出来的草鞋,穿起来也还是挺舒服的。”

今年58岁的章广其,正坐在长凳上给孩子们表演搓草绳,距离他上一次搓草绳,已经过去了30个年头。

“这是火缸,用稻草灰垫在底下,放上炭,点上火,冬天就可以取暖了。”

“这是老烟筒,过去我们经常坐在一起,抽上几口拉几句家常。”

“以前谁家办丧事,不管家里有多穷,都会去买8双草鞋,给抬棺材的人穿上,也算是老风俗了。”章桂昌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草鞋是8分钱一双,村里的小店里都有卖的。

老章14岁就搓上草绳了,当时在生产队搓草绳可以赚工分,和老章年龄相仿的孩子,几乎没有不会这门手艺的。

每一件捐赠的东西,对村民来说都是曾经生活的回忆,把这些老物件捐出来时,村民们总免不了跟社区里的小年轻说说它们的故事。

“也许用不了多久,许多手艺都会失传了。我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

这些捐赠的物品,由社区进行收集保管,学校进行整理归类,将来会选择合适场地建立“三墩北农耕文化陈列馆”,统一进行陈列展示。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条件慢慢变好,草鞋的身影渐渐淡出了村民的生活。

“那时候,连河里的水草也是有用的,割来给猪、羊当饲料。水草长着长着就会漂往河心,船只来来往往会把水草糟蹋掉,我们就用草绳把水草围起来。”

为了保存老底子的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吉鸿社区和大禹小学甲来校区联合开展“拾理生活旧物,保存家乡文化”活动,今后还将选择合适的场地建立“三墩北农耕文化陈列馆”。

据社区统计,从3月份以来,已经陆续收到村民捐赠的几百件物品,有农具、渔具,也有生活物品和旧家具,还有旧房子的建筑石材砖料等。

“我们种了大半辈子的田,现在也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高楼,但是这些旧东西就是舍不得扔掉,新房子里却又放不下。现在能捐出来,放到一个地方,以后还能带着孙子孙女再看到它们,跟他们讲讲当年我们这一辈人的生活,真是太好了。”一位老人手上拿着几件农具,往社区的捐赠点走去。

“就连我们小时候跳绳的绳子也是用草绳编的,比现在买的塑料绳跳起来还要好玩哦!”老章这话一出,呼啦啦围了一圈小学生问他要草绳,老章手上搓绳的速度加快了。

对于“三墩北农耕文化陈列馆”的建设,章桂昌充满了期待。

85岁老人现场编草鞋

浙江在线04月03日讯(今日早报通讯员魏佳阳记者华炜)搓草绳,编草鞋,做寿桃,这些老底子在农村里几乎人人都会一点的手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却是陌生而遥远的。

捐给陈列馆留作纪念

发布时间:2015-04-0307:23:16来源:浙江在线作者:华炜责任编辑:

和这位老人一样,在吉鸿家园,许多村民将搬迁中整理出来的旧农具家具,一股脑儿地捐到了社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