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便民服务

陕西省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3-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市加快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按照习总视察陕西时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立足商洛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市加快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按照习总视察陕西时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立足商洛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客观研判变化,稳中求进,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陕南循环发展等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着力调结构促投资稳增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关乎商洛长远发展的“五件大事”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十大工程”,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末,生产总值达到627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5亿元和32亿元,年均增长16.2%和21.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447元和7852元,年均增长13.1%和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571.36亿元,年均增长25.5%。

  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循环经济快速发展,10条循环产业链、16个标志性工程基本建成,我市成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实施省部级科技项目63项,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7%,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和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纳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快速发展,金丝峡成功创建5A景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7:53.7:31.6,一产占比下降5.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9%,提高13.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西商高速二线和榆商高速岔口铺至洛南段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干线公城区过境二级化、县镇公等级化、通村公水泥化目标顺利实现。西康、西合铁复线建成投运。山柞高速、商洛电厂开工建设,镇安抽水蓄能电站获得突破性进展。一批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4G网络重点区域实现全覆盖。“气化商洛”加快推进。

  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以商州城区为主体、丹凤洛南县城为两翼构建的“一体两翼”中心城市框架初具雏形,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美丽乡村一批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城镇体系初步建立,城市架构不断拉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5%,较“十一五”末提高13.5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90万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31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1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6.5%。县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成运营,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生态质量显著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省前列。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范工程试点市。

  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实施民生工程基本建设类项目6577个,完成投资388.87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6.97万套、棚改2.93万户,实施陕南移民搬迁9.2万户34.9万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重点村232个,45.7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升,高考二本上线率连续保持全省第一。卫计、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就业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之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进一步深化。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加快推进,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3项,精简幅度达25.3%。镇村综合走在全省前列,公车制度全面完成,商事制度扎实推进,城投、交投、商丹园区建设开发公司、中小企业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建成运营。丰源氮化钒主导的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挂牌运行。必康、炼石等公司成功上市。长安银行在商设立分支机构,5家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对外不断扩大,五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1470亿元。

  实践证明,“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是发展质量更好、民生实惠更多的五年。但必须的认识到,我市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结构不优;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缺项较多;贫困人口量大面宽,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较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财民生保运转压力持续加大;社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仍需加力等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纵观我市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既拥有诸多宝贵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许多难以预见的困难与挑战,需要我们善加利用、科学应对,切实把握好发展的主动权。

  从机遇看:“十三五”期间,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一带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老区振兴发展和秦巴山区扶贫开发,支持和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加快陕南循环绿色发展、把陕南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必将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随着重点领域的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民间资本活力,激发企业转型发展,为我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以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山柞高速开工建设,西武(西合)、西渝高铁前期工作有力推进,将进一步突显我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商洛电厂、镇安抽水蓄能电站、跃迪电动客车、必康新医药综合体、商南硅科技创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强力推进,将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商州、洛南、山阳、镇安等县区整装矿产资源勘查业已取得令人振奋的,将会进一步增强我市发展后劲。这些都将为我市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劲支撑,“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市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挑战看:未来经济发展依然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尤其是我市约束加剧,传统优势不断削弱,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增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繁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竞争力和抗压能力不强,而新旧动能转换进展缓慢;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消费增长持续乏力,而加快提升内生动力缺乏有效手段;财政增收空间收窄,民生保障任务艰巨,而财政刚性支出逐年加大。这些将会对我市加快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以新的思维、新的作风,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应对挑战,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追赶超越、绿色循环发展主线,打好精准脱贫、工业发展、特色农业、新型城镇化“四个攻坚战”,努力打造秦岭休闲之都、丝产业新城,统筹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美丽幸福商洛建设新局面。

  一是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人才、技术、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二是统筹协调。把协调作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突出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三是绿色循环。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展示商洛形象的发力点。

  四是。把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加快对外步伐,主动融入“一带一”建设,努力提高对外水平。全面深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深挖红利,培育发展新动能。

  五是共享共建。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努力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大力实施精准脱贫,让发展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按照“依托大西安、建设大商洛、打造大品牌”总体要求,立足“打造秀美山水,建设精美城镇,培育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发挥资源、生态、区位、文化四大优势,打好“四个攻坚战”,努力实现“四个翻两番”、“五个再提升”,推进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七县区全部摘帽,全市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打好工业发展攻坚战。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企业,推进工业跨越发展,不断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打好特色农业攻坚战。加快发展商洛现代特色农业,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努力打造特色农业“八大件”,建好农业“八大”,拓宽农民八大增收渠道,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加快推进“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精品四个方面下功夫,做强城市、做精县城、做美城镇、做好社区,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山水美、城镇美、乡村美、生活美目标。

  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5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城镇居民收入比2010年接近翻两番,达到50000元,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13.5%。

  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达到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1.8%。

  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一五”翻两番,五年累计达到6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以上。

  产业结构再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0:50:40,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左右,占P比重提高到4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5%。

  内生动力再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

  公共服务再提升。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

  生态质量再提升。万元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69.5%,出境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空气质量处于全省前列。

  水平再提升,建成陆货运口岸,招商引资五年累计达到2500亿元,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亿美元,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升。

  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打造商洛经济升级版。

  积极实施《中国制造二0二五》和工业强基工程,加快提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突出企业做强、产业聚集、园区提质三大重点,打造“两带多园”产业分布格局,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知名新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配套、节能及新能源产业。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560亿元和42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0%以上。

  一、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加快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三大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升级。矿产建材初级产品规模,支持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推动金属、非金属采选等低端产业向“绿色矿业+新材料”方向转型。推动绿色食品向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高端饮用水等绿色生态食品方向发展。推动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及医药辅料产业向复方、配方、特效、高端定制方向转型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传统企业由初级产品、初级加工、粗放经营向高端产品、高端制造、精细管理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支撑型发展转变。

  二、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实施“网络强国”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机遇,以关键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新兴产业项目为抓手,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兴合金材料、新型基础材料、化工新材料(含能材料)、前沿新材料、包装新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应急装备、增材制造(3D打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支持发展集成电及元器件、通信设备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

  新材料:总投资230亿元,重点建设商丹园区锌合金、钨钼合金、钒铝合金,商州氟硅园区二期,洛南西部陶瓷、含能材料、钾长石综合开发、丹凤石墨产业园、钾长石综合开发、商南硅科技产业园、金红石开发、微晶玻璃,山阳奥科纳米新材料、水电镁一体化、钒系列产品,镇安钨钼产业园,柞水大西沟矿钢一体化、钒钛磁铁矿等项目。开展铀、铷、钨、铜等矿产业前期工作。

  新能源汽车:总投资180亿元,重点建设2万辆电动大巴和山阳汽车产业园液压缸两大支柱项目,配套建设超级电容、空调、安全气囊、LED灯具、充电桩、车载电子产品、车用玻璃、汽车座椅、坐垫、内部装饰等项目。

  新能源:总投资350亿元,重点建设商洛发电厂、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开发丹江、河、旬河、洛河梯级电站;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及分布式发电、太阳能电池组件扩建、逆变器、光伏压延玻璃;建设锂电池、钒电池、薄膜电池、动力电池材料、电池隔膜;建设镇安北阳山及各县区风力电场。

  现代医药:总投资300亿,加快培育山阳必康、柞水盘龙、商丹园区香菊、商州森弗四个医药产业园,重点建设必康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国家级中药信息交易平台、现代医药加工、保健化妆品生产、医用材料制造及电子商务、天士力中药产业园二期、欧珂健康产业园、金川封幸生物医药、天之润养生保健胶囊、恒瑞生化制药等项目。

  绿色食品:总投资70亿元,围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高端饮用水等产业,实施核桃、板栗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森弗功能性保健营养食品、葡萄及山茱萸果酒产业、牡丹系列产品加工、高端木本油、茶叶茶多酚系列产品开发等20个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总投资60亿元,建设洛南、丹凤、商南和镇安四大电子产业园和商丹园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推进农村和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着力培育林下经济,推动粮经饲统筹,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

  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核桃、板栗、茶叶、生猪、土鸡、蔬菜、香菇、木耳等特色农业“八大件”,建设生态茶果、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四大产业。实施果业高产增效工程,推进林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唱响中国核桃之都品牌。实施绿色无公害防控工程,发展山地蔬菜等生态农产品,建设服务西安的生态菜园子。实施畜牧业效益倍增工程,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和鳟鱼、大鲵等特色水产养殖,努力打造全省最优的生态养殖。围绕建设全省食用菌生产大市,推广珍稀菌类品种,开发食用菌休闲食品、保健品、调味品。围绕建成西北中药现代化产业和西部药都,重点推进黄姜、连翘、五味子、丹参、金银花、山茱萸、桔梗、黄芩、牡丹、猪苓十大商药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种植。以扩大白茶规模为重点,低产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培育优质生态茶区。

  二、建好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推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着力建设一批集产品生产、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市场营销等为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每县(区)建成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晋档升级,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稳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增产模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控制农兽药残留,净化产地。推行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三品一标”可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加快培育职业农民,探索建立专业生产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果蔬贮藏百库建设工程,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加大农副产品对外销售推介,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市场+电商服务+消费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推动农产品配送与电商全面对接,实现产销运高效无缝对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核桃。建设核桃标准化生态示范园35万亩、标准化示范100万亩,核桃发展到340万亩,总产量达到20万吨。

  2.茶叶。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生态茶园面积20万亩,茶叶产量8000吨。

  4.水果。以312国道沿线为重点建设优质大樱桃产业带,以商南和洛、山、镇、柞5县洛河、河、乾佑河及丹江支流两岸缓坡地带建设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40万吨以上。

  1.马铃薯。建设生态马铃薯面积80万亩,带动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00万亩。

  3.食用菌。建成生态食用菌80个,食用菌规模达到1亿袋,产量25万吨。

  1.生态猪。建设年出栏500头以上生态猪规模养殖场180个,生态猪发展到200万头。

  2.生态鸡。建设1万只以上生态鸡规模养殖示范场150个,生态鸡发展到1500万只。

  3.生态羊。建设年出栏100只以上生态肉羊规模养殖场100个,生态肉羊发展到20万只。

  4.冷水鱼。发展以冷水鱼养殖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建设冷水鱼养殖20个,水产品产量达到3500吨。

  中药材。中药材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100万亩,中药材产量50万吨。

  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建设功能多样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100个,其中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75个,省级园区25个。

  农业龙头企业晋档升级工程。全市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龙头企业36个。

  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建设一带一物流节点城市。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商洛陆货运口岸。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做大商山物流园,打造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强化多式联运,培育新型物流业态,把商洛建成“一带一”物流节点城市。提升商贸服务业,完善商贸网点布局,形成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区域商业网络。

  二、提升信息服务业和制造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适应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新业态,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服务、城市管理、交通物流、民生服务、企业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实施电子商务入镇(村)工程,培育壮大“逛集网”、大秦岭特产网、众品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推进制造业定制产品、定制生产、定务,推动生产与服务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创新金融服务业发展模式。加强银行、证券、债券、保险、融资租赁等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搞活资本市场,下功夫突破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适应供给侧要求,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融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多渠道募集发展资金。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洛设立分支机构。

  四、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依托生态、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建成一批集理疗康复、康体健身、医疗旅游、智慧养生、养老保健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把商洛建成中医药养生康体示范城市。

  现代物流:总投资20亿元,以商山物流园、商洛农特产品物流中心二期及各县区特色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围绕商洛陆货运口岸建设,构建大交通、大通关、大物流发展格局。

  电子商务:总投资30亿元,重点建设必康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商丹秦岭电商谷、“逛集网”、“众品网”电子商务物流园及服务站点、众品网现代物流平台及各县区电子商务特色馆、孵化园,打造全国中药材及特色产品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特色产品O2O联展中心。

  商贸服务:总投资60亿元,重点在中心城区及6县城打造集大型商场、酒店公寓、数字影院、健身会所、游乐场、商住小区及地下停车场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亿联商贸城、秦南商贸物流中心、南秦汽贸城及大明宫建材家居交易市场等城市服务配套项目。

  大健康产业:投资300亿元,重点建设杨峪河全国智慧养老示范、缤纷养老社区、秦王山运动公园、紫荆遗址公园健康养老、唐隆庄园、国际医学中心、商州龙凤山、大溪谷、洛南洛河源、老君山,丹凤金山,商南天鹿,山阳、金太阳,镇安云镇,柞水营盘、终南山等健康养老项目;推进商丹园区发展医疗器械、设备、新型保健品、健身器材等制造业。

  加快建设精美城镇、精品景区、美丽乡村三大“会客厅”,进一步唱响“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丰富“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内涵,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和秦岭休闲之都。到2020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

  一、提升精品景区。进一步完善景区道、游步道、停车场、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牛背梁、天竺山、塔云山景区5创建,着力建设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木王山和商於古道文化景区五大旅游园区。挖掘优质资源,开发建设丹江莲池景区、蟒岭绿道生态景区、江山风景区、洛河源景区、海螺宫黑龙谷景区、北阳山景区、上运石景区、文碧峰、唐兴隆寺遗址公园、秦岭飞行小镇等景区。到2020年,全市5景区达到2家,4景区达到10家,3景区超过30家。

  二、创新旅游发展新业态。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水利、中医药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体验、医药养生、体育休闲、农业观光、康体养老、红色旅游等新型业态,开发自驾游、房车游、研学游、冰雪游、老年游、中医药健康游、体验游等新产品,举办好秦岭生态旅游节、秦岭美食节等活动,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综合品质。

  三、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快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建设市县两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旅游联盟,推行旅游一,推进智能、导游、导览、导购,打造智慧旅游。建设城市绿道、休闲街区、骑行公园、自行车道、自驾车营地、生态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知名的旅游商业街、美食街,开发“商洛八大件”等旅游系列商品,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连锁酒店、青年旅馆,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各种旅游要素融合发展。加大旅游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四、探索旅游商业模式。按照大旅游发展,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建立整合资源、投资引领,企业投资主体、市场运作的投资模式,推动组建商洛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逐步建立权责统一的旅游管理体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

  精品景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投资180亿元,建设商於古道文化旅游区、木王山、金丝峡、牛背梁、天竺山等旅游景区提升和产业园区建设。开发建设商洛印象、蟒岭郊野公园、江山风景区、丹江莲池、洛河源景区、海螺宫黑龙谷景区、北阳山景区、上运石景区、文碧峰、唐兴隆寺遗址公园、秦岭飞行小镇、秦王山运动公园等景区。

  文化旅游名镇:投资15亿元,实施凤凰、云镇、漫川、牧护关、棣花、巡检、富水、竹林关等8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

  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投资10亿元,依托现有道打造中心城区、县域之间绿道网络,配套建设绿道营地、自行车租赁点、旅游标识、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等服务设施,提升乡村旅游道,建设联通三大会客厅的绿道慢行系统。

  智慧旅游:投资5亿元,建设全市智慧旅游网络体系及市级智慧旅游平台,实现全域智慧旅游互联互通。

  抓住我省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机遇,加快构建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管理体制、人才评价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基本建成具有商洛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加快构建集成创新体系。探索支持企业创新的新机制,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发挥规模以上企业创新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大力扶持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创新孵化,形成一批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群体。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联合攻关、科技引进等集成创新措施,加快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与产业发展对接,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绿色食品、文化休闲旅游、大健康、现代物流、立体生态农业等领域实现创新发展,打造十大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3个300亿元级产业集群,即:1.以必康智能医药全产业链为龙头,以盘龙、欧珂、香菊、森弗、金川封幸等为重点,打造现代医药产业集群。2.以商南硅科技产业园为龙头,以钒、钼、铁、铅、锌、镁、钛、钨、铷等金属和石墨、氟、硅等非金属材料、含能材料、纳米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3.以电动客车制造为龙头,以液压缸及制造配套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打造3个200亿元级产业集群,即:1.以比亚迪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为龙头,以太阳能组件、锂电池、钒电池、动力电池、隔膜纸和蓄能电站、水电、风电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2.以核桃、板栗、生猪、肉鸡、食用菌等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3.以高景区和旅游产品开发及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集群。

  打造4个100亿元级产业集群,即:1.以洛南、丹凤、商南、镇安四县电子产业园和商丹园区智能制造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以生态智慧养生为特色,以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及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制造等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集群。3.以商山物流园为龙头,以各县区特色物流园及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4.以特色农业园区为重点的秦岭立体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二、加大双创四众扶持力度。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圈,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众创、众扶、众包、众筹扶持力度,推进创业创新便利化。在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创新中心、创业联盟、创业网络、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实现创业平台县域全覆盖,搭建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增强创业孵化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募集资金。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创业知识产权。大力开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知识产权认证,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

  三、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技术人才对口支援和振兴计划等人才支持项目,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体系。配合做好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工作。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学研,借脑、借智推进商洛发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6.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3万人。

  四、实施质量和品牌强市战略。树立质量优先,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品牌产品、品牌企业,打造商洛著名品牌,实现产品溢价效应。加快实施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提高应对全球技术标准竞争能力。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到2020年,商洛产品进入中省著名品牌数量达到30个。

  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投资10亿元,建设商洛市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检测中心、无机材料小试中心、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建立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数据系统,开展无机材料、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创建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和推广40个产业创新项目。

  “双创”孵化园:投资10亿元,在7县区和商丹园区各建设1个创业创新孵化园。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全面落实中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商州丹凤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和镇安柞水国家层面重点开发生态区功能定位,按照资源禀赋相同、区域相近原则,优化人口、产业、交通、公共设施布局,着力打造两大发展板块,做强市县产业园区。

  一、培育全省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以“一体两翼”为核心,辐射山阳、商南川道地带,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推进城镇化,实施核心引领、重点突破,着力打造全省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积极推进丹凤、洛南撤县设区,创造条件推动山阳、商南撤县设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建设秦岭国家公园核心板块。以镇安、柞水重点生态区为核心,融合山阳、商南生态区,重点发展秦岭自然风光生态旅游,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高起点打造生态观光、文旅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示范区。

  三、做大做强商丹循环工业园区。优化“一区五园”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项目,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六大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显明、产业聚集、配套完善、带动强劲的工业核心区。到2020年,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商丹园区核心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四、加快建设洛河工业园区。依托洛河区域土地和产业基础,加快洛河工业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重大产业招商项目落地,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型工业,形成与商丹循环工业园区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洛河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70亿元,建成省级工业园区。

  五、发展壮大县域工业集中区。按照“布局科学、功能完善、产业集聚、进档升级”的要求,创新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聚集,支持主导产业跨越转型。创新园区招商模式,搭建科技、融资、电子商务等众扶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创新转型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梯队工程,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创业示范,形成多个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极。到2020年,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50%以上。

  商丹循环工业园区:投资150亿元,建设刘湾生态工业园、沙河子现代材料园、清洁载能产业工业园、商棣工业园,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人文旅游等产业,实施一批补链、强链项目,加快循环化,将商丹园区核心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洛河工业园区:投资30亿元,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电子元器件、环保节能、绿色食品、含能材料等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配套升级。

  县域工业集中区:投资150亿元,建设商州中小企业园和荆河生态工业园、丹凤县域工业集中区、商南工业集中区、山阳工业集中区和中村钒产业集群区、陕西金川生物医药循环产业园、镇安绿色食品工业集中区和石材产业园、柞水盘龙生态产业园和小岭工业区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升级。

  城市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精心打造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县城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大镇名镇,同步建好城乡社区,构建新型特色城镇群,努力把商洛建设成为“山水园林、休闲宜居”城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

  一、做强中心城市。以商州城区为主体,以丹凤和洛南两县县城为两翼打造中心城市,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增强辐射带能,把中心城市建成产城融合、生态优美、幸福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使其成为商洛的人口密集区、产业聚集区、商业商务区、文化资源聚集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生态建设和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80万人。

  二、做精县城。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生态、文化传承,加快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四县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县城扩容提质,把四县建成宜业宜游宜居区域中心。

  三、做美城镇。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优美、产业聚集”的思,持续推进全市12个国家级重点镇和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加快8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17个市级重点镇建设,打造一批中省市级旅游文化名镇、循环产业强镇、边贸物流重镇、生态宜居新镇,形成沿川沿特色城镇集群。

  四、做好社区。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培育一批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每个县区每年创建2-3个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到2020年农村社区化达到30%。

  商洛城市干线公里,一期基、桥涵工程24.43公里,二期黄沙岭隧道工程5.57公里。

  投资40亿元,建设商洛电厂余热利用中心城市供热工程和六县城集中供热工程,集中供热覆盖面积6000万平方米。

  投资80亿元,在中心城区及六县城建设综合管廊210公里、地下排水设施110公里。

  投资11亿元,提升龟山风景区、金凤山公园、商鞅广场、丹江公园,新建滨江银杏公园、植物园。

  投资11亿元,在中心城市及六县城建设地下停车场18个,其中市区6个,六县城各2个。

  投资30亿元,在龟山以南、南秦河以北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建设新社区、商贸物流、综合居住、综合服务、老镇提升、北秦湾六区及湿地公园、南秦水街、水厂、医疗康复中心、水上乐园等项目。

  投资80亿元,建设12个国家级重点镇、17个市级重点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人防组织指挥体系、疏散等工程,结合城镇建设、棚户区、移民搬迁,建设地下商业街、地下车库等人防增量提质工程,人防工程建筑面积达到中省要求。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自然、自然,认识发展规律,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系统性。

  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合理控制城镇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性空间,合理划定城市“三区四线”。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加快推进县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镇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旅游规划“五规合一”,科学合理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以公交体系和公共设施为导向,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推进绿道建设,逐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将生态文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公共平台,构建智慧城市支撑服务体系,推进各县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市县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充分利用城市不同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遗址资源,营造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明显的城市空间。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民俗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培育城市文化。突出风貌特色,提高城市可识别度。

  建管并重,实现城市管理化、集约化、精细化、网络化,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加大城市社区公园、湖池湿地、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比例达到中心城市及各县县城建成区面积的20%以上。

  投资2041万元,建设智慧、智慧气象、基础数据库、运行等服务信息应用系统。

  结合棚户区和城乡危房、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加快城市建筑、小区、道、绿地与广场等载体建设,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

  投资2.25亿元,建设南秦河南岸景观带、丹江南岸绿化长廊、丹江城区段滨河绿道、龟山片区绿道。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放开城镇落户,统一实行“居住证”制度,鼓励引导有条件农民优先向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落户,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实现城乡居民迁徙和城乡公共服务福利政策无缝对接。加大县城和小城镇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为小城镇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城就业定居创造条件。

  调整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和结构,强化产城融合,持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供销合作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等城乡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强城镇人口集聚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电网升级和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实施村庄道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发展通村客运事业,加快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深化城镇住房制度,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老旧小区、农村危房。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棚改项目76个、44126户,总投资291亿元。城乡危房3.5万户。城镇住房保障达到应保尽保。

  投资89.78亿元,建设黄沙桥片区(一二期)、十号信箱片区(一期)、商运区域、行政中心北侧、通江东侧(一二期)、北新街东片区、杨峪河(一二期)、西新社区、柳家沟口、贺咀城中村、侯塬片区、西背街北片区、工农南段东侧、构峪口、贾屹崂城中村、市体育场南侧等棚改项目,总计12868户。

  投资15.57亿元,建设印刷厂家属区、东街片区、柏槐片区、华西小区、西寺二期、西门口西片区、月亮湾片区、禹门巷、柳林片区、巡检镇老街、洛源镇老街等棚改项目,总计1834户。

  投资31.37亿元,建设商镇老君、洞底片区、迎宾大道、西关片区、竹林关片区、棣花片区、商山片区、丹江片区、武关片区、凤麓片区等棚改项目,总计6541 户。

  投资58.9亿元,建设环城北片区、鹦鹉沟片区、文明南、东门、吴家泉、挡马店、西关、南街等棚改项目,总计9414户。

  投资55.74亿元,建设卜吉河、户塬镇、中村镇、五里桥、北大街供销商贸系统、矿业公司、十里街道办、老街、城关街道办甘沟口、城关卜吉沟、城关街道办高家沟、城关街道办乔蔡村等棚户区项目,总计7406户。

  投资29.48亿元,建设九寺街二期、文卫北段二期、镇云新区象鼻子片区、西关教场坝片区、城东片区一期、西关食品公司片区、河中段、宏华街及周边片区、新城四组等棚改项目,总计4125户。

  投资10亿元,建设凤凰镇、营盘街及大山岔、桃园小区、土产公司及周边、石镇、体育场及周边二期、平安小区等棚改项目,总计1938户。第四篇 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推进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打造“商洛蓝”,让商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林地、水资源制度,加强秦岭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六大工程”,把商洛建成国家生态文范市。

  。围绕“一江清水供京津”任务,防治结合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餐厨废弃物治理。加大丹江、河等五大河流源头治理,推进沿江、沿河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小流域污染治理、河道清洁工程,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以上,排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要求,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

  。抓好重点非电行业脱硫脱硝,强力推进烟煤禁烧,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着力实施建筑扬尘、道扬尘、餐厨油烟、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推进“陕南山地森林化”、天然林资源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工程,加快铁、公、河流沿线及城区景区绿化,加强工矿区生态治理,强化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湿地。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推动森林抚育试点,做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养护复壮工作。森林覆盖率达到69.5%。

  。围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家园”目标,开展农村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完成所有建制村(社区)综合整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全面落实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抓好重点领域节能,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监管,铁腕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打造绿色、低碳、多元的交通模式。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严格耕地红线,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清理闲置土地,开展工业区、废弃矿区用地综合整治和再利用,提高用地效率。做好工矿区生态植被恢复和移民搬迁之后土地复垦,鼓励和规范城镇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完善水资源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等制度,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协调发展。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高耗水工业节水和中水利用,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投资46亿元,在丹江沿线处、尾矿库治理25座、小流域治理32个。投资2亿元,实施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工程。

  投资15亿元,实施退耕还林、天保二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及重点区域绿化工程造林120万亩,建设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全市森林防火监测体系。

  :投资3亿元,实施市县建成区燃煤锅炉拆改86台196.4蒸吨,改用清洁能源;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确保城市道清扫保洁质量,机械化清扫率20%。

  :投资25亿元,在丹江等流域重点村(社区)、移民搬迁点建设人工湿地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926套,其中村(社区)621套,移民搬迁点305套;建垃圾处理站82个,设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67个。

  :投资20亿元,实施炉窑、地辐热、余热利用、石油替代、系统优化、绿色照明、建筑节能、电机节能、机构节能、交通节能、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等节能减碳项目60个,建成1个国家级低碳试点单位、4个省级低碳试点单位。

  :投资5亿元,实施空心村整治及土地复垦350处,灌区节水11个,规模化节水增效项目1个,恢复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节水农田5万亩。

  :投资6亿元,实施“丹治”三期治理小流域60条,治理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

  加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推进“四大循环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相结合,种养加、畜沼菜相融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发挥市内外产学研平台作用,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进企业和园区循环化,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相互耦合的循环产业链。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着力提升全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建设水平。

  发挥服务业在引导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积极作用,推行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交通、绿色餐饮等绿色消费,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大循环战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循环性社会。

  投资85亿元,建设农(薯)果茶畜(禽)沼菜循环发展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农村庭院循环产业链、农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农业示范、生态体系等为主的循环型农业重点项目40个,建成较为完善的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

  投资320亿元,围绕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3大支柱产业及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电子信息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国家循环化示范试点园区3个,循环型工业园区13个、循环型工业企业50户,太阳能光伏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循重点项目102个,年利用尾矿及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达到2300万吨,构建具有商洛特色的循环型工业产业体系。

  :投资35亿元,建设循环型旅游、循环型批零业、循环型餐饮住宿业、循环型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重点项目28个,建立功能完善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投资56亿元,实施社会层面循环发展重点项目25个,建成循环型示范社区50个、循环型示范村200个。

  围绕“美、经济强、民风好”要求,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建成10个“全国美丽乡村”、100个“秦岭美丽乡村”。

  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以旅游为主导的提升规划,建设精致个性村庄,协调村容村貌格调,全面提升村庄整体品位。完善基础设施,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村内车行道硬化达到100%,电视或户户通入户率、人口集中区光纤网络、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人口集中区域亮化率达到100%。分类推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污水处理,改水、改圈、改厕、改灶完成率达到90%。

  培育宜业、宜游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挥特色农业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做强“八大件”及中药材、烤烟等山地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做精乡村旅游休闲业,开发体现乡村特色的观光、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经营户数占总户数10%以上。

  大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建设文明和谐家园。积极挖掘、、开发当地传统文化乡贤文化,传承优良的乡风、家风,乡土特色。

  :投资100亿元,建成“全国美丽乡村”10个,“秦岭美丽乡村”100个,推进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投资20亿元,打造特色村落2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投资30亿元,新建、四星级以上农家乐3000家。第五篇 发展 增强竞争发展源动力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红利,扩大对外,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打造内陆开发新区域。

  加强对外宣传推介,丰富对外内涵,积极推进经贸合作交流,发展更高层次的型经济,不断提升对外水平。

  加快基础设施融入,加快向西向东的大通道建设。推进陆货运口岸建成营运,实现出口货物直接“出关”,努力把商洛建成丝绸之经济带上重要的物流集疏节点。加快产业发展融入,加快与丝绸之沿线国家及新疆、甘肃及沿海省市建立产业协作关系,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链末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力争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经贸文化融入,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融合发展,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河洛文化、商鞅文化、四皓文化、秦楚文化等历史文化品牌和优质生态旅游资源,扩大商於古道、金丝峡等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建设丝绸之特色精品旅游线。

  节会招商,积极参加西洽会暨丝博会、中国西部跨国采购洽谈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招商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招商平台,加大产业推介和产品展销力度,确保招大引强。强化主题招商,突出特色农产、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重大项目,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驻地招商,建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常态化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靶向性和成功率。突出资本招商,深化“小巨人企业孵化”计划,推进本土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探索境外招商,提升吸引外资的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间,新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等优势企业20家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2500亿元以上。

  积极加强与关天经济区城市合作,加快融入大关中城市群。强化与汉中、安康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加强与、南阳等毗邻地区协作,共同推进西武(西合)客专、南水北调人工增雨等重大项目,积极打造陕鄂豫经济带、汉丹江经济带。深化宁商协作,加大产业转移和科技、经贸、人才交流。推进与天津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拓展与京津冀经济合作,积极承接首都经济圈产业转移。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增强商洛国际影响力。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合力推进项目落地。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一窗式受理、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和“绿色审批通道”等“一站式”服务。强化合约、法制观念和商业信用意识,积极改善投资,营造公平的市场、的执法、良好的诚信、舒适的人居,形成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围绕小微企业创业和创新转型发展,培育市场主体,拓展发展领域,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P比重达到58%,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4万余户,从业人数达到53万余人。

  认真贯彻和细化落实中省市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体制机制障碍,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证照办理、税收征管、资金信贷、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适合非公经济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大力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行业自律和服务功能,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工作,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引领,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兼并重组和技术创新,建好非公领域创业项目库,推动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市场上市。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业务领域,发展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为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强与关天经济区城市、对口友好城市、国内外产业配套协作城市的区域合作,提升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化、高端化、化水平。到2020年,培育市级行业之星30户、成长之星100户、创业之星170户,市县梯队企业总数达到1000户。

  建设市县两级综合性非公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创业指导、融资、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各种服务。加强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协作对接,推广设立以“助保贷”为主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公司,支持市信用公司扩大规模和融资服务领域,解决企业难、贷款难等问题。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民营经济创业园、返乡科技创业园及公共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提高非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问题导向与试点示范相结合,统筹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提高精准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商洛特色的之。

  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突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营造更优,支持企业降低成本,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放管结合,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镇(办)、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落实“一个窗口”受理、限时办结、跨部门并联审批等制度。依托信息化,构建网上统一和查询平台,推进部门间、各层级间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实现网上受理、审批、公示、查询、投诉等,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强化公益属性。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牵引作用,完善国有资本统一监管体系,提高国有资本效益。分类推进国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企业活力。加快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措施,降低市场准入,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深化农村综合,稳妥开展宅制度试点,深入推进林权制度,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建立健全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继续深化市场监管体制和商事制度,规范“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推进市场准入和前置审批便利化,激发市场活力。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股权市场建设,培育推动企业新三板、创业板上市,扩大本地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推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推进水、电、气、医疗、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价格,健全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决算制度,推进零基预算。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将债务纳入预算,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执行三年项目滚动计划,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和使用。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全面实施“营改增”,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制度。

  创新投融资模式,以市政设施、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推进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提高投资的放大效应。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核准制度,精简投资项目前置审批事项,实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管理。第六篇 共享发展 促进发展惠民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抓重点、兜底线,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福祉。

  深化教育,创育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促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完成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继续推进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大力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和省级“双高双普”县区创建任务。基本解决中心城区及各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和“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市标准化学校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普通高中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做实市县职教中心,组建商洛职教集团。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通融合,逐步分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专本科合作化办学,打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抓好职业教育实训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内涵式发展,在校生达到1.2万人。

  大力支持商洛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积极促进校地、校企与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商洛学院人才高地优势,优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机制,促进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培育“一带一”实用人才。

  投资20亿元,以新建商洛市高级中学、商州区高级中学、洛南县第二高级中学、镇安县第三中学等学校为龙头,新建及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17所。

  投资5亿元,加强实训建设,重点加强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维修、光伏发电、电气工程与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建设,争创国省重点示范院校和示范精品专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