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法制

陈力丹: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总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讲线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线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线月在解放军报的讲话以来,又一次集中对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的理论阐发。总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很多新提法、新措施。

  总在2002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就指出:“要尊重宣传的规律,讲究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引导的水平和效果”。①这是中国党历任主要首次谈到“尊重宣传的规律”。

  这一次,他进一步明确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总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再现了马克思165年前表达的思想。1843年马克思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1卷397页)马克思后来关于党的报刊工作的论述,都是首先建立在尊重报刊规律的基础上的。

  总把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要求,建立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这是他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党的新闻工作方面的体现。

  总在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之后,紧接着提出五方面的创新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以此,造成这样一种整体情形:“使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创新观念。这个问题首先涉及我们以往关于“新闻、旧闻、不闻”思维定势。这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做法,当时有一定道理,但在中国纳入世界交往体系的当代信息社会,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多次使得我方在与国际社会交往时处于被动局面。观念创新,首要解决的是“信息公开”这个新闻报道的基本前提。

  创新内容。总在历次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中,一再强调“三贴近”,其实就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报道内容,要求内容的新鲜和与公众心理的贴近。这不是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否真正转向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三贴近”的要求,为传媒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创新形式。新闻的表现形式应是多样的、生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报道形式,特别是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长期以来模式化,事实的新闻价值体现不够。2003年,在总主持下,中央局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意见》要求: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惟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

  创新方法。报道方法的单一和简单化,也是我们现在新闻工作遭到公众批评的方面之一。总以前多次做过指示。其一,善于用事实说话。他要求:“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②其二,提高新闻的感召力。在视察解放军报时,他要求:“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③其三,注重改进文风。他要求“切实改进文风,写文章、搞报道都要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④

  创新手段。这是总关于新闻工作论述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各大报纸关于总视察人民日报社的报道,主题都在这个方面。当代的传媒已经呈现融合趋势,我们宣传方面的领导机关,有些思路依然是管理传统媒体的那一套。有些党政领导机关,以及相应的宣传部门,思想没有适应新的环境,不会利用网络与公众沟通,甚至把网络视为“添乱”的源头而加以整肃。我们必须跟上形势,善于采用最新的传播方式与群众建立密切的信息互动。总在人民网与网友对话,带头上网,他说:“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主要对新闻和宣传手段创新的高度重视。

  基于创新观念这个首要的创新要求,总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在党的历任主要中,总是首位正面强调新闻宣传时效性的人。时效,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尊重新闻传播的时效,一定程度也就是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

  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例如1994年3月31日的“千岛湖事件”。这是一起恶性刑事案件,3个歹徒劫持了浙江千岛湖的一艘游船,洗劫了船上的32人(24位游客,2位导游和6位船员)后,把他们全部闷死在舱底。由于我方习惯性地封锁消息,认为事情没有弄清楚前不能对外传播,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包括中国内地记者),因而和香港媒体的报道均为猜测。正式渠道没有消息,小道消息横生。当局因此宣布中断两岸的一切联系,演变成性质的台海危机。大约20天后新华社发布了关于事实的消息,发布的是真实情况,但是此前和香港媒体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已经形成一种认识定势,许多人宁肯相信这些媒体的猜测,也不相信公布的,总认为中国官方隐瞒了什么,因此紧张。

  2000年9月8日乌鲁木齐废旧弹药爆炸事件,由于报道及时,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那天傍晚19时,一队运送废旧弹药的途经乌鲁木齐市区时发生意外连锁爆炸,死79人,伤369人,37辆车被毁。新华社于第二天清晨5时就发布了关于事故的消息,公布了初步的死伤数字,说明这是一次事故,没有“”的背景。先声夺人,世界各地的媒体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基调与我们的报道差不多。尽管事故惨重,但是它毕竟是偶然事故,没有影响外商和旅游者到新疆的计划。

  我们经历了多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由于多是局部的,处理这类突发事件信息的传统做法依然占据主导,直到2003年才开始从整体上意识到信息公开的意义。因此,这次由党的主要来总结经验,意义重大。

  当代信息社会中,信息与物质、能量同格。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和哲学家波普尔在20世纪奠定了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理论,彻底改变了原有世界的图景。物质描述了世界的实在性;能量描述了世界的运动性;信息描述了世界从反应、感觉到反应的特征。信息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一种新的运动形式,它具有很大的左右世界的力量。因而,发布信息的及时、发布者的权威、信息的透明度,都会影响信息的运动方向,如何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当今已经成为一种科学,不能再靠封闭环境中获得的那些局部的、手工业条件下的“经验”来管理现代信息传播了。

  所以,“科学发展观”同样要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贯彻,按照传播规律办事才可能取胜。这是总与时俱进的新思维,应当认真领会和贯彻。

  如何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呢?除了信息的权威、及时和透明等可以直接看到的做法外,总进一步论证了以下三个步骤:“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亲自提出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研究受众,这对于我国传播学的研究也是一种鼓舞。

  这三个步骤依总的讲话逻辑,即第一,对新闻传播的总体方向把握,需要建立在了解对内对外的传播环境、传播媒介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这种宏观的把握,不能依靠简单的个人感觉,必须要有常年科学调查的机制,分析各种力量之间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的重心和基调。党的主要提出“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这样的问题,尚是首次。这说明,新闻传播这个领域已经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砝码。

  第二,把握了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之后,具体的操作就要考虑传播的对象了。因而,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对信息的接受习惯,自然就提上了日程。提出研究受众,在党的历任主要中,也是首次。此前只有党的主要之一在1956年提出过研究读者的问题。

  第三,传媒的议题往往对受众有较大的影响力,因而,在了解传播态势、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传媒主动研究、设置公众关注同时又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事项的议题,对于正确引导公众意见,甚为重要。当然,这种设置不能只是传媒一方的主观意志,而要建立在对舆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