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生活  资讯

跨国药企二季度业绩回暖 在中国市场依旧临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日,多家跨国药企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其业务有起色。相比2015年年报中,全球十大跨国药企中仅3家增速为正值的情况,近日来自几个主要跨国药企的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这些医药巨无霸的全球业务已经有了起色。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受中国打击药企违规推广,以及市场控费、药占比管理等措施的影响,今年跨国药企在华业绩要跑赢2015年,依旧面临考验。

  全球业绩有起色

  近一个月来公布今年二季度业绩的跨国公司多数业绩正在向好。

  8月2日,全球排名第一的辉瑞制药发布的二财季业绩报告显示,季净利20.2亿美元,合每股33美分,调整后每股收益64美分,较市场预期高出2美分。全季营收1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较预期高出1.4亿美元。辉瑞还预计全财年调整后每股收益2.38美元~2.48美元,年营收有望高达510亿美元~530亿美元。

  2015年全球排名第三的罗氏,今年上半年总销售额为250亿瑞士法郎,同比上升6%。据罗氏财报透露,此优秀的销售业绩主要来源为:上半年药物部门销售额为195亿瑞士法郎,同比上升了4%,主要拉动力来自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药物销售;医疗诊断部门销售额增长6%,推动力来源于免疫诊断产品销售。

  同样,全球排名第七的强生,今年二季度的报表也向好。强生二季度销售总额达到18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其中,净收入为49亿美元,同比增加1.1%。而2015年排名第二的诺华,二季度则由于仿制药竞争和价格因素,业绩同比下降了1.8%,净销售额124.7亿美元。

  减少在华生产

  不过,在中国,在跨国药企的主要市场——医院市场中,这些制药大鳄依旧面临控制药占比等举措的考验。

  IMSHealth的相关分析显示,2015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超过11000亿元人民币,结构上依然以处方药为主。医院作为处方药的主要销售渠道,占处方药总销售的77%。医药销售各渠道的增速在2015年均有所放缓,其中医院渠道增速从2014年的12%降至2015年的5%。

  而这还不包括国家层面对“外企垄断重要专利药成为看病贵主因之一”的表态将带来的连锁反应。

  有业内人士近日撰文指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医保投入高增长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国家药品谈判、药占比控制等因素,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外企的业绩。而2018年需要完成的国家首轮一致性评价,则会进一步动摇外企的核心利润源——原研药。”

  以诺华为例,近日,其在中国的重磅产品——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眼底疾病用药雷珠单抗(诺适得)的医院终端价格已从9800元/支调低至7200元/支,降幅达26%。据了解,诺适得2012年在中国上市时距离专利到期还有10年时间,外界猜测,此次降价或与国家目前倡导的药价谈判有关。

  “在此情况下,一些跨国药企已经在用减少在华生产、增加制剂直接进口的方法,规避成本价调查,应对‘两票制’等政策。”上海一家国有控股公司的医药行业专家表示。

  此外,这些跨国药企还面临在华加强合规以避免被罚的问题。

  据悉,中国监管部门正在引入类似美国的做法,对不合规药企处以重罚。如葛兰素史克就因涉嫌在华贿赂被罚30亿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