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上机数控: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证券募集说明书(申报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募集说明书不存在任何虚假、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保证募集说明书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本次发行所作的任何决定或意见,均不表明其对申请文件及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出保证,也不表明其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投资价值或者对投资者的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任何与之相反的声明均属虚假不实陈述。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证券依法发行后,发行人经营与收益的变化,由发行人自行负责。投资者自主判断发行人的投资价值,自主作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证券依法发行后因发行人经营与收益变化或者证券价格变动引致的投资风险。

  公司特别提请投资者注意,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务必仔细阅读本募集说明书正文内容,并特别关注以下重要事项。

  本次发行的股票全部采取向特定对象发行的方式,在经上交所审核通过并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批复后,公司将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择机向不超过 35名特定对象发行。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法人投资者和自然人。最终发行对象将在本次发行申请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并经中国证监会作出同意注册决定后,由公司董事会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根据发行对象申购的情况,与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所有发行对象合计不超过35名,均以现金方式认购。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其管理的二只以上产品认购的,视为一个发行对象。信托公司作为发行对象,只能以自有资金认购。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公司财务状况和投资计划,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581,900.00万元(含 581,900.00万元),具体发行数额提请公司股东大会授权公司董事会在上述额度范围内确定。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并以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发行数量上限为准。在上述范围内,最终发行数量将在中国证监会作出予以注册决定后,按照相关规定,由公司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根据发行询价结果,与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

  若在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至发行日期间,公司股票发生送股、回购、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股本变动事项的,本次发行数量上限亦作相应调整。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定价基准日为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发行期首日,定价原则为: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总额/定价基准日前 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总量)。若公司股票在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定价基准日至发行日期间发生派息、送红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则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格将作相应调整。

  最终发行价格将在本次发行通过上交所审核并取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批复后,按照《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根据竞价结果由公司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的授权与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

  通过本次发行认购的股票自发行结束之日起,六个月内不得转让;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通过本次发行认购的股票自发行结束之日起,十八个月内不得转让。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581,900.00万元(含581,9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用于“年产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具体投入如下:

  在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并结合市场情况使用自筹资金对募集资金项目进行先期投入,并在募集资金到位后予以置换。在募集资金到位后,若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少于拟投入的募集资金额,不足部分由公司以自筹资金解决。

  本次发行股票完成后,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不会导致公司股权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情形发生。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110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以及证监会《关于首发及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摊薄即期回报有关事项的指导意见》(证监会公告[2015]31号)等文件的有关规定,公司就本次发行股票对普通股股东权益和即期回报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填补回报的相关措施。具体情况详见本募集说明书之“第六节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声明”之“六、发行人董事会声明”相关内容。

  特别提醒投资者仔细阅读本募集说明书“第五节 与本次发行相关的风险因素”全文,并重点关注以下风险:

  公司自设立以来业务规模不断壮大,经营业绩快速提升,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形成了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然而随着公司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将使公司在管理方面面临较大的挑战与风险,公司资产和业务规模等将迅速扩大,管理、技术和生产人员也将相应增加,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将趋于复杂。如果公司管理水平不能适应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组织模式和管理体系未能及时进行调整,这将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存在规模迅速扩张导致的管理风险。

  为进一步完善光伏产业链布局,提升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公司依托多年以来在光伏领域技术工艺、业务经验、行业资源等方面的积累,通过募投项目着力拓展高纯晶硅业务。

  公司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主要为年产 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符合目前国家“碳中和”宏观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公司的发展规划。然而,虽然公司在光伏领域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人才储备,且高纯晶硅业务与公司现有业务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及协同效应,但是公司在后续业务拓展过程中,仍面临管理能力、管理水平不能有效满足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导致业务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的风险,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

  随着光伏行业下游环节的快速扩产,下游市场对硅料存在旺盛的需求,目前行业内高纯晶硅产品呈现出明显的供给不足局面。本次募投项目达产后,公司将新增年产5万吨高纯晶硅产能,相关产能消化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是募投项目从设计到投产有一定的建设周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组织、建设进度、管理能力、预算控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从而影响预期效益。此外,由于本次募投项目的预计经济效益是基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市场供求关系、行业技术水平、市场价格等现有情况基础上进行的合理预测,若在实施过程中上述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效果将受到不利影响,可能导致项目实施进度推迟或项目建成后无法实现预期效益的可能。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完成后,公司固定资产原值及年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将相应有所增加。如果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能如期达产或者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达产后未能达到预期盈利水平以抵减因固定资产增加而新增的折旧成本,公司将面临因折旧增加而导致短期内利润下降的风险。

  本次发行采取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式,于董事会决议时尚未确定发行对象。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的结果将受到证券市场整体走势、公司股价变动以及投资者对本次发行方案认可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发行存在募集资金不足甚至发行失败的风险。

  本次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的总股本和净资产均将有所增长。由于募集资金项目有一定的建设周期,且从项目建成投产到产生效益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在公司总股本和净资产均增加的情况下,若未来公司收入规模和利润水平不能实现相应幅度的增长,则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特此提醒投资者关注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摊薄即期回报的风险,同时提示投资者,公司虽然为此制定了填补回报措施,但所制定的填补回报措施不等于对公司未来利润做出保证。

  控制人从事的业务存在同业竞争或潜在同业竞争的情况................... 92

  法律意见书 指 《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关于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法律意见书》

  《适用意见第18 号》 指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四十条、第五十七条、第六十条有关规定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8号》

  第一期激励计划、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指 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期(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2019年可转债 指 公司于2019年11月由证监会受理,并于2020年6月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再融资项目

  2020年非公开 指 公司于2020年9月由证监会受理,并于2021年2月非公开发行的再融资项目

  2021年可转债 指 公司于2021年7月由证监会受理,并于2022年3月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再融资项目

  高硬脆材料 指 硬度高、脆性大的材料,通常为非导电体或半导体,如石材、玻璃、宝石、硅晶体、石英晶体、陶瓷和磁性材料等

  高硬脆材料专用加工设备、高硬脆专用设备 指 专用于特定高硬脆材料开方、截断、磨面、滚圆、倒角、切片的精密数控机床

  数控金刚线切片机 指 使用金刚线切割技术将高硬脆材料加工为薄片的专用设备,若无特殊说明,文中特指“硅片数控金刚线切片 机”

  光伏 指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photo voltaic power system)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

  改良西门子法 指 目前国内外最主流及最成熟的多晶硅生产工艺,其主要是在西门子法基础上增加了尾气回收和四氯化硅氢化工艺,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闭路循环,避免副产品直接排放污染环境,并实现原料的循环利用,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冷氢化 指 多晶硅生产的高效四氯化硅-三氯氢硅转换流程,在此过程中,四氯化硅与硅和氢发生反应以生成三氯氢硅。与热氢化相比,低温氢化法的转换效率较高且耗电量较低。

  单晶硅 指 整块硅晶体中的硅原子按周期性排列的单晶体,以高纯多晶硅为原料,主要通过直拉法和区熔法制得

  多晶硅料、高纯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 指 纯度为99.9999%以上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用于生产单晶硅棒或多晶硅锭的原材料

  硅棒 指 由多晶硅原料通过直拉法(CZ)、区熔法(FZ)生长成的棒状的硅单晶体,晶体形态为单晶

  P型单晶硅 指 在单晶硅生产过程中掺入三价元素(如硼),使之取代硅原子,如此形成的单晶硅称之为P型单晶硅。

  N型单晶硅 指 在单晶硅生产过程中掺入五价元素(如磷),使之取代硅原子,如此形成的单晶硅称之为N型单晶硅。

  太阳能电池 指 太阳能发电单元,利用光电转换原理使太阳的辐射光能通过半导体物质转变为电能的一种器件,又称为“光伏电池”

  太阳能组件 指 由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钢化玻璃、透明TPT背板以及铝合金边框组成,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数控系统 指 数控机床控制部分的统称,包括数控装置、伺服驱动系统、主轴驱动系统、可编程逻辑(PLC)等

  钣金件 指 利用数控技术和数控设备,对金属薄板进行冷变形加工而获得的特定形状、规格的金属薄板制品

  上网指光伏发电平均上网电价与用户的电价相等;发电侧平价上网是指光伏发电平均上网电价与供电电价相等

  PV InfoLink 指 一家以研究光伏供应链为重心的公司,以提供全球光伏市场研究报告为主要业务,现已更名为 InfoLink Consulting。

  度电成本、LOCE 指 Levelized Cost of Energy,对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和发电量进行平准化后计算得到的发电成本,即生命周期内的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内发电量现值

  “531新政” 指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

  “19号文” 指 2019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

  股东名称 期末持股数量(股) 比例(%) 持有有限售条件股份数量(股) 质押或冻结情况 股东性质

  无锡弘元鼎创投资企业(有限合伙) 12,039,300 3.11 - 无 - 境内非国有法人

  截至报告期末,杨建良直接持有公司36.58%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杨建良、杭虹、杨昊、李晓东、董锡兴分别直接持有公司36.58%、15.98%、0.91%、0.10%和0.10%的股权,杨建良、杭虹分别通过弘元鼎创间接持有公司2.49%和0.62%股权,杨建良、杭虹、杨昊、李晓东、董锡兴合计持有公司56.78%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杨建良、杭虹为夫妻关系,杨昊为杨建良、杭虹夫妇之子,李晓东为杨建良姐姐的配偶,董锡兴为杭虹妹妹的配偶。最近三年一期,杨昊、李晓东、董锡兴三人与杨建良、杭虹夫妇在董事会、股东大会的表决上均保持一致。

  为进一步确保发行人控制权稳定和决策高效,杨建良、杭虹与杨昊、李晓东、董锡兴于2018年6月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约定在董事会及股东大会上,各方将就生产经营及其他重大决策事项在需要行使表决权时,应当经充分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并保持行使一致的表决权;在各方内部无法确定一致意见时,则各方同意按照杨建良的意见进行表决。

  杨建良,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男,1969年出生,大专学历,无境外永久居留权,高级经济师。1998年至 2002年任无锡市良友机械厂厂长;2002年9月至2010年12月任上机有限董事长、总经理,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22年12月至今任公司董事长。

  杭虹,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女,1968年出生,大专学历,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助理会计师。2002年9月至2010年12月任上机有限财务会计、监事,2011年5月至今担任无锡弘元执行董事、经理,2011年1月至今任公司董事,2022年6月至今任虹元管理执行董事。

  杨昊,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男,1992年出生,硕士学历。2016年2月至2022年12月任公司董事,2019年5月至今任弘元新材总经理,2022年12月至今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李晓东,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男,1967年出生,大专学历。2002年9月至2010年11月任上机有限副总经理,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任上机有限董事、副总经理,2011年2月至2022年12月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现任弘元徐州监事。

  董锡兴,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男,1968年出生,大专学历。曾任无锡太湖机电设备工程公司销售主管、无锡市良友机械厂销售主管。2002年9月至2010年12月任上机有限副总经理,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任公司副总经理。

  股东名称 质押股份数量(股) 质押到期日 质权人 占其所持股份比例(%) 占公司总股本比例(%) 质押融资资金用途

  报告期内,公司在巩固和拓展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务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深化“高端装备+核心材料”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发挥设备业务与单晶硅制造的协同优势,并不断完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布局。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为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及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务所属行业为“C35 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C3562 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所属行业为“C3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C3985 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2021 年 5 月 30 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环环评〔2021〕45 号),对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暂按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六个行业类别统计,并授权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统筹调度行政区域内“两高”项目情况。

  发行人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务所属行业为“C3562 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不属于前述六个行业类别之一。

  根据发行人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主要经营地主管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两高”行业包括石化、焦化、化工、煤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煤电等行业,“两高”产品或工序包括炼油、焦炭、兰炭、电石、聚氯乙烯、烧碱等 24个具体的产品或生产环节。

  公司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所属行业为“C3985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所涉及的产品为光伏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等,不属于“两高”行业和“两高”产品。

  根据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公司高端智能化装备产品、光伏单晶硅产品分别涉及“6.3.2太阳能生产装备”、“6.3.1太阳能产品”,属于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公司高端智能化装备产品、光伏单晶硅产品分别涉及“十四、机械”之“1、、高档数控机床及配套数控系统: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高精密、高性能的切削刀具、量具量仪和磨料磨具、”、“23、、各类晶体硅和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及“二十八、信息产业”之“51、先进的各类太阳能光伏电池及高纯晶体硅材料”,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

  公司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务属于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由国家发改委承担宏观调控职能,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制定产业政策,指导产业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行业主管部门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

  此外,公司还受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的自律规范约束。公司在主管部门的产业宏观调控和自律组织的协调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主承担市场风险。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了“绿色制造工程”等五个专栏,其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包括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具体包括“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2016年 3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了《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发展高端装备产品,满足制造业新需求”。

  2016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2020年)》,提出到 2020年,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2019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按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规划,梳理产业质量升级亟需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目录,积极引导产业基金及社会资金支持,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质量水平。

  2020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燃料电池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2021年 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包括 4类:基础零部件和装置、通用智能制造装备、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以及融合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

  公司的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属于太阳能光伏行业,该行业主管部门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全国性自律组织包括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

  2013年 7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是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把扩大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立足点,建立适应国内市场的光伏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和市场环境。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产品质量差、技术落后的生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016年 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1.1亿千瓦以上,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以上,在“十二五”基础上每年保持稳定的发展规模。同时,该规划还提出了光伏工艺进步和成本下降的目标,包括发电成本再降50%以上,用电侧实现平价上网,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3%以上,若干新型电池初步产业化等。

  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当前光伏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优化新增建设规模,加快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和加大市场化配置力度等三方面对2018年度的政策安排进行了调整和规范。该政策的出台旨在推动技术进步、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从而加快实现“平价上网”,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9年度,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先后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行政策引导,进一步推进光伏终端市场化竞争,促使光伏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换代以实现“降本增效”。

  2020年度,国家能源局、发改委先后发布《关于 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20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公布2020年光伏发电项目国家补贴竞价结果的通知》,确定了2020年不同类型新增光伏项目的管理办法并确定了2020年的不同类型及地区光伏项目的指导电价,并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影响对补贴退坡的时间节点进行了调整,保障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出台了《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关于2021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明确加快推进存量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项目储备和建设,同时对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指导与规范,进一步促使光伏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换代以实现“降本增效”。

  2021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2021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2021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并且要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深入落实我国“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从2020年的9.5%提升至11%左右。

  2021年 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动区域建筑能效提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水耗,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

  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化转换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完善的硅料、硅片、装备、材料、器件等配套能力。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深化新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新能源发展合理空间需求、充分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

  报告期内,发行人主要业务包括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和光伏单晶硅生产两大类。其中,公司高端装备可以应用于硅材料、蓝宝石、硬质合金等高硬脆材料的切割、磨削等精密机加工环节,主要应用领域为光伏硅材料加工领域。

  就产业链角度,设备与产品呈倒金字塔关系,高端装备行业支撑着数百倍乃至数千倍的下游产业链规模。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下游应用行业联系紧密,两者的行业景气程度呈现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公司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务同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均与光伏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高度相关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棒/锭、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等环节。上游为硅料、硅棒/锭、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

  公司生产的高硬脆专用设备以及光伏单晶硅产品涵盖“硅棒”、“硅片”环节,处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具体如下图所示:

  目前,全球各国均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抢占未来新能源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在全球各国共同推动下,光伏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光伏发电已逐步成为促进能源多样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

  全球已有众多国家提出“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在此目标上,全球各国新能源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统计,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170GW,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GW,同比增长13.9%;欧盟新增装机25.9GW,同比增长近34%;美国新增装机约23.6GW,同比增长约22.9%;印度新增装机10.3GW,同比增长约151.2%。

  随着光伏产业技术水平持续快速进步,光伏发电成本步入快速下降通道,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全球晶硅光伏发电项目加权平均发电成本由2010年的约0.381美元/度下降至2020年的约0.057美元/度,下降幅度达85%,为发电成本下降最快的能源之一。

  根据IRENA预计,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平均成本将进一步降至0.040美元,同比下降30%,届时将比燃煤发电成本低20%以上。

  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和成本变动趋势,行业普遍预期未来数年内,光伏发电将大范围达到或接近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成为一种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可靠的和可持续的电力来源,届时全球能源供给将步入“太阳能时代”,从而极大带动中上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011年以来,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驱动以及标杆电价正式推出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国已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之一。2013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10.95GW,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增装机市场,此后持续保持高基数下的稳定增长趋势,连续多年新增装机量、累计装机量位居全球第一。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 2021年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2021年度,我国新增装机、累计装机分别为54.88GW、305.99GW。

  在全球光伏市场蓬勃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自 2020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 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以来,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与采取的措施达到新的高度。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技术水平不断突破创新,已经由“两头在外”的典型世界加工基地,逐步转变成为全产业链发展创新、研发制造基地,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持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之一。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光伏行业 2021年回顾与 2022年展望》,2021年我国多晶硅料产量达 50.5万吨,同比增长27.5%;硅片产量约为227GW,同比增长40.6%;电池片产量198GW,同比增长46.9%;组件产量182GW,同比增长46.1%,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

  在技术研发上,我国的产业化技术水平始终引领全球,多家行业领先企业与光伏领域的世界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展合作研发。同时,我国光伏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高效电池转换效率多次打破世界纪录,TOPCon、HJT等一批高效晶硅电池工艺技术产业化加速,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产品成本上,我国部分领军企业不断降低产业链产品成本,逐步逼近或超越平价上网水平,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光伏行业发展阶段、投资成本、区域差别、补贴程度及税收政策等因素适时调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并对不同国内运营项目实施不同的售电电价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资源合理配置水平。

  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光伏上网电价,为了促进光伏行业市场化竞争、升级转型,国家开始持续推行新能源标杆电价“退坡机制”,此外,有关部门还通过鼓励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市场应用和成本下降等途径,通过持续性、多层次的政策文件予以引导。

  2018年5月 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531新政”),从优化新增建设规模、加快补贴退坡及降低补贴强度、加大市场化配置力度等三方面对光伏政策安排进行了调整和规范,旨在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促使企业通过降本增效提高发展质量,推动行业技术升级,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从而加速“平价上网”目标的实现。

  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20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集中式光伏发电继续制定指导价,降低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降低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科学合理引导新能源投资,推动光伏发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1年,我国地面光伏电站在1,800小时、1,500小时、1,200小时、1,000小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的平准发电成本分别达到 0.21、0.25、0.31、0.37元/kWh。随着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效率提升,双面组件、跟踪支架广泛使用,2021年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实现与煤电基准价同价。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对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长;根据联合国《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出现强劲反弹,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4.8%。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将导致全球升温并引发热浪、洪水、干旱、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积极应对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

  减少碳排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非石化能源的消费比例,截至 2020年末,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有近40个国家设立了“碳中和”的目标;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承诺在 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IRENA预测,在全球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到2050年电力将成为最主要的终端能源消费形式,占比达51%。其中,90%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发电供应。

  其中,光伏作为目前资源最易得、性价比最高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肩负在碳中和时代,成为全球主力能源的重任。根据IRENA预测,205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14,000GW。以 2021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约为850GW测算,增长空间达到16.5倍,成长确定性高。

  而从短期来看,2022年,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和全球绿色复苏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将继续维持快速增长趋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每年新增光伏装机约232-286GW。

  光伏系统制造成本下降、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是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的核心驱动因素。近年来光伏系统制造成本大幅下降,但随着组件占电站投资成本比重的降低,组件价格下降对电站收益提升的边际效益递减,且继续下降的空间存在极限;同时,除组件以外的土地、资金以及人工等刚性成本占比提升,成为影响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电池转换效率、提高相同面积组件功率,将是未来实现“平价上网”的主要途径。

  单晶产品因其具有晶格缺陷更低,材料纯度更高,电学性能和机械性能更加优异等特点,从而具有更大的转换效率提升空间。近年来,以PERC为代表的高效电池技术为单晶对多晶的替代提供了助力。全球单晶市场份额从2015年

  的18%增长至2021年的94.5%,预计2022年单晶硅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至96%左右。

  此外,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TOPCon电池、异质结电池为主的N型电池成本将会不断降低,因其转化效率提升空间大,且在双面率、光衰、弱光性能等特性方面均优于以PERC为主的 P型电池,在未来将会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进而提升对上游单晶硅的品质要求。

  大尺寸硅片能够摊薄非硅成本、生产成本,具有“降本增效”的优势。硅片的大尺寸化符合光伏行业降低度电成本的需求,是长期发展的趋势。

  目前,行业内光伏企业已经形成了182mm和210mm两大硅片尺寸阵营,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1年182mm和210mm尺寸合计占比由2020年的4.5%迅速增长至45%,未来其占比仍将快速扩大,并预计在3年内成为行业绝对主流。

  基于大尺寸硅片的发展趋势,单晶硅生产企业纷纷加大对大尺寸硅棒产能的投入,在行业内实现高效产能对老旧产能的替代,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随着光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大,其应用模式也更加趋于多元化,在“光伏+储能”、 “光伏+农业”、“光伏+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均有进展。光伏-储能方面,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的应用,同时也会使得光伏发电的适用性更加多元。光伏-农业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农光互补模式的发展路径。光伏-建筑方面,光伏建筑相结合在推动建筑能效提升、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此外,光伏-通信、光伏-生态治理、光伏-交通等众多“光伏+”领域均有一定的发展。1光伏应用的多元化拓展将会进一步拓宽未来光伏市场规模。

  在光伏行业发展早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光伏产业起步较早,且基础工业较为发达,因此产业链完整且技术较为领先,在高端设备领域具有优势,但在光伏产品制造领域不具有成本优势。

  进而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中间加工环节逐步向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中国光伏市场一度形成了“两头在外”的被动发展格局。但凭借良好的产业配套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及成本优势等,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我国光伏产业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技术、市场体系。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从高纯硅材料、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并连续多年全产业链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光伏电池制造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主要光伏生产设备及配套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太阳能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过去十年间,光伏行业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格局,但是因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亦出现短期的行业困境,如2011年欧盟补贴削减等对需求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市场明显分化,大量中小企业相继停产,而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保持生产的同时依然通过研发、技改进行产业升级,行业回暖后,骨干企业凭借技术、规模、品牌等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而部分没有技术研发实力的中小企业则在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时逐步被市场淘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531”新政以来,一方面行业技术门槛持续提高,大量无法满足“平价上网”需求的落后产能得以加速淘汰,行业竞争格局得到重塑;另一方面光伏发电实现不依赖国家补贴的市场化自我持续发展后,将开启更大市场空间,并促进行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促进行业集中。

  公司目前所处的硅棒、硅片细分领域,其行业集中度随着去产能化进程的推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据CPIA统计,2021年我国硅片总产量为227GW,前五大硅片企业产量达到约192GW,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5%。

  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政策开始实施,使得不符合规范条件而未被纳入名单中的企业将无法获取出口退税及银行信贷等方面支持。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提出将严格执行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并逐步建立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循环递进机制。而“领跑者”专项计划的实施,使得光伏产品的技术标准在上述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2018年“531”新政、2020年疫情均进一步催化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落后产能出清。

  行业技术标准的提升将大幅提高行业发展门槛,行业竞争也正逐步从低端竞争转向高端竞争,行业技术属性愈发成为竞争的焦点,新技术、新装备推动光伏产品向高转换效率、高产品品质、低制造成本的趋势发展,技术升级加快,不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大量低端产能被市场淘汰,市场份额将向有技术、资金、管理优势,能够持续投入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企业集中。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连续加料、多次拉晶、增大装料量、快速生长以及金刚线切割、薄片化等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单晶硅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以PERC等为代表的高效电池技术对单晶产品转换效率的提升效果明显,单晶产品在度电成本方面较多晶产品具备了更高的性价比,单晶形成了对多晶的绝对优势,替代趋势明显加速。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15年至2021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73%;预计2022年单晶硅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至96%左右。

  在需求端,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约为170GW。依据装机预测,乐观情形下,2022年我国硅片产能需求或将达到400GW2。而在 2022年-2025年之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增速将出现明显增长,年均新增装机将达到 232- 286GW,对应硅片产能需求将进一步上升。

  在供给端,2021年末行业内全部光伏单晶产能约为339GW,基本与 2022年下游产业链对单晶硅的需求保持平衡。随着行业单晶硅产能布局逐渐实现,上述产能将会进一步提高,进而维持 2023-2030年全球光伏单晶硅市场的整体供需基本平衡。而在国内硅片产量大于消耗量的情况下,国内硅片除用于国内光伏电站装机以外,剩余一部分可用于硅片出口,以及用于组件生产、出口。

  在硅片产品的构成方面,当前光伏硅片主流尺寸有 5种,分别为 156.75(M2)、158.75(G1)、166mm(M6)、182mm(M10)、210mm(G12)。大尺寸硅片因其卓越的降本能力,获得下游进一步认可,供应或仍保持阶段性偏紧状态,从而导致光伏单晶硅行业在短期内面临结构性供给短缺3。根据PVinfolink预测,2022-2025年182mm以上尺寸硅片的市场份额将分别达到70%、84%、95%、90%。随着大尺寸市场份额的逐步上升,部分小尺寸硅片产能将逐步沦为落后、无效产能而被市场淘汰,留存的产能将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格局,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自2018年 “531光伏新政”以来,光伏行业逐步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行业内技术升级迅速,企业通过降本增效谋求高发展质量,行业进入稳步增长期。随着2020年以来政策环境利好,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日趋明显,光伏企业大规模扩产,部分供给紧缺产品如多晶硅料的价格及生产利润出现增长。

  高端智能化装备的设计制造十分复杂,融合了“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覆盖机械制造、信息处理与传输、自适应控制技术、数控系统硬件构成和软件编程开发、伺服驱动技术、多轴插补技术和网络通讯等多个技术领域。其研发设计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及高素质研发团队的协同开发。

  此外,由于下业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未来高硬脆材料专用加工设备向高精度、复合功能、智能控制、网络信息交互等方向发展,需要制造企业兼具较强的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能力,对企业的综合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公司在2004年进入光伏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是业内最早的光伏专用设备生产商之一。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公司形成了覆盖开方、截断、磨面、滚圆、倒角、切片等用于硅片生产的全套产品线;同时,利用生产线的柔性加工能力,积极布局蓝宝石专用设备、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专用设备领域。多年来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完善,拥有了多项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产品品质优良、性能稳定。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在短时间内完成关键技术突破和经验积累难度较大。

  首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是生产型企业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为此,公司需投入较大的资金用于采购生产设备、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企业必须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并投资于先进的研发设备,以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艺水平,确保产品质量。此外,公司所属行业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中上游,下游客户的应收款项对生产企业的营运资金提出了一定要求。

  高硬脆材料专用加工设备的研制涉及多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运用,同时还需长期积累的应用经验,因此研发和制造均需要大量复合型技术人才,而我国的相关产业起步时间均不长,相应的人才储备比较有限,行业发展又非常迅速,远远超过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寻找专业化的特殊人才已成为本行业新进企业面临的共同困难,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同时,专用设备必须在安装调试后才能够投入生产,需要供应商配备具有丰富应用经验的工程师协助客户调试,并持续提供后续技术支持。目前,行业内有经验的技术及数量较少,进入本行业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障碍。

  降低制造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是太阳能光伏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对单晶硅棒生产而言,降低成本主要通过加大单次投料、提高拉速、提升单炉产量、成品率、降低单耗等方式实现;而提高产品品质则主要通过改善单晶硅的品质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衰减率等方式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单晶产品生产具有很高的工艺技术要求,这些目标需要通过不断地技术研发、设备改造、生产流程优化来实现。同时,本行业具有新兴技术产业的特点,产品升级较快,对研发和前瞻性技术储备要求很高,因此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光伏产业的上游制造领域和下游电站投资建设领域,均是资本密集型领域。与其他制造行业一样,规模化生产是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而规模化则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购买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同时,光伏行业属于新兴行业,技术更新速度较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实现技术替代,行业领先企业需要通过不断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和更新,淘汰落后产能以建立和巩固技术、成本优势,因此,本行业具有较高的资金壁垒。

  光伏产业的特点是技术涉及面广,是一个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行业,综合性要求高,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时间相对较短,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行业经验的人才相对匮乏;与此同时,光伏行业知识更新较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有些新技术的出现甚至对原有技术形成完全替代,行业的快速变化对研发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行业具有一定的人才壁垒。

  经过持续的创新发展,我国专用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部分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替代进口设备。特别是在光伏专用设备领域,已基本完成国产替代。

  但纵观高端智能化装备行业,部分技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部分高端产品对技术、资本和经验的要求比较高,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美、日、英、德、瑞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少数供应商手中,国产设备的市场空间有待提升。

  公司的高端智能化装备行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对生产技术要求高、产品个性化要求高、设计开发难度高、工艺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由此导致各装备厂商基本形成了“自主研发、核心自产、部分外包”的经营模式,即各厂商主要把握前端的产品和模块设计、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后端的核心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其他的功能部件通过专业配套和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外购的方式完成。

  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面向高硬脆材料加工领域,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高硬脆材料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但由于行业尚未达到成熟期,受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影响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公司所处行业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

  高端智能化装备,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对资金、技术、人才的要求较高,且与下游需求的分布及配套设施的供给密切相关。因此,国际领先企业一般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机械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国内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产品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区。

  高端智能化装备从采购、安装到投产均有一定周期,所以下游生产企业都会提前做好生产准备,公司所处行业的季节性特征不明显。

  硅片是制造太阳能晶硅电池的核心材料,其品质高低直接影响了最终产品的光电转化效率,而成本高低直接决定了终端客户的投资收益率。单晶硅片的生产主要经过单晶硅棒拉晶和切片两道主要工序。

  单晶硅棒拉晶目前主要有直拉法(CZ)和区熔法(FZ)两种,直拉法具有工艺技术成熟、成晶速度快、可生产大直径硅棒、制造成本低等优势,是太阳能光伏用单晶硅棒的主流技术路线,而区熔法生产产品的纯度更高、杂质和缺陷更少,但较难生产大尺寸单晶硅棒且成本较高,更多应用于功率器件领域。

  单晶硅切片主要采用线年以来,金刚线切割在单晶领域已经逐步替代了砂浆切割成为主流技术,提高硅片的切割速度,提升硅片的品质,降低加工成本,同时金刚线切割还具有更为环保的优点。

  行业内主要通过多次加料技术、连续生长技术、提高长晶速度、增大投料量、优化热场结构、低氧工艺、降低单晶光衰工艺等技术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垂直一体化,即企业经营渗透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每一个环节,即通常意义上的“全产业链模式”。全产业链模式能够实现供应链的资源整合,从而打通供应链,完成产品生产成本的叠加,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专业精细化,即企业经营专注于光伏产业链的个别环节,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专业精细化”模式下,企业有更高的专业化程度,通过提升技术和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在产业链其中一个环节做到领先地位,以在业内立足。

  光伏行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下游电力消费规模和电力能源结构两方面的综合影响,因而行业在整体上与宏观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同步性。同时,因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平价上网”,其发展仍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补贴政策,而政府补贴政策会受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影响而进行调整,因此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2011年以前,优惠的补贴政策促进了欧洲光伏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过度依赖欧洲单一市场的市场格局,受欧债危机的冲击,部分欧盟国家大幅调整了补贴政策,直接压抑了行业的发展,成为全球光伏产业 2011-2012年行业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3年以来,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相继崛起,在带动光伏产业快速复苏的同时,也摆脱了对欧洲单一市场的依赖,全球市场格局更加均衡、合理;同时,光伏产业技术不断进步,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实现“平价上网”,政策驱动因素对光伏行业发展的影响逐步降低,市场驱动因素将逐渐成为推动光伏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方面,在全球主要国家均在鼓励和扶持清洁能源发电的宏观趋势下,光伏作为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行业发生根本性骤变或重大转向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光伏行业的逐步成熟并进入“平价上网”的内生增长模式,对政府补贴政策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行业周期性特征逐步减弱。

  从消费市场分布来看,欧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也更为重视,且较早地出台了鼓励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的政策,因此2011年以前全球太阳能光伏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国家。

  随着光伏系统成本和发电成本的下降,加之中国、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光伏新兴市场国家对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推广,其消费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光伏行业的区域性特征正在逐步淡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个国家或区域市场对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从生产市场来看,目前光伏上游产品的产量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硅片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分别为78.7%、97.3%,凭借晶硅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我国光伏企业已占据了上游产品绝大多数的产量。

  国家统计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但传统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人类生产生活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将导致传统化石能源可能在未来的数十年内枯竭。传统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成为自然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力开发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无污染、可持续、总量大、分布广、应用形式多样等诸多优点,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提升其在能源供应中的份额,对应对能源短缺和改善生存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多晶硅料是晶硅光伏电池的主要生产原料,占了硅片原料成本的主要部分。多晶硅料产业的原料供应、价格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对硅片制造业影响显著。

  2004年以前,受技术和资金制约,全球多晶硅料供应主要集中在少数欧美厂商手中,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多晶硅料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经过多年市场培育,全球光伏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也成为光伏器件的主要生产国之一。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光伏行业2021年回顾与2022年展望》,2021年我国多晶硅料产量超过 50万吨,同比增长27.5%;硅片产量227GW,同比增长40.6%;电池片产量198GW,同比增长46.9%;组件产量182GW,同比增长46.1%,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其中硅片环节占比超过90%,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效应的显现,光伏发电实现发电侧平价上网的发展目标临近。终端需求的提升将推动光伏行业产能进一步释放,带动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各国政府不断推出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有利政策,大大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对光伏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2018年以来,“531新政”及“19号文”相继出台,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国内市场短期需求经受了冲击,新增装机规模出现一定回落,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将有利于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通过降本增效提高发展质量,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技术升级,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从而加速“平价上网”目标的实现,助推行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促进形成稳定有序的市场秩序。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的更新换代,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大幅下降,但是就实际向电网供电方面,与火电等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仍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光伏行业对补贴政策仍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各国目前对于光伏补贴的力度正在逐渐减弱,光伏行业正不断通过自身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未来,若光伏行业技术进步及成本下降的速度低于各国补贴政策退出的速度,光伏行业将会面临一定的调整。

  近年来,欧美等国针对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太阳能电池等相关产品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很多出口企业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使得我国光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新兴市场需求在不断提升,同时欧盟也恢复自由贸易,但不排除未来海外国家或地区的光伏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导致需求下降,以及一些国家再次采取相关贸易保护政策,若未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恶化,海外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减弱,行业系统风险将可能加剧,从而对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晶硅太阳能电池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组件电池,并具有不同的技术路线。由于晶硅电池技术起步较早且光电转化率高,多年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技术的革新,若晶硅电池技术进步出现停滞、而薄膜电池实现突破,则晶硅太阳能电池行业可能面对技术替代的风险。

  公司面向光伏硅材料领域的高端装备业务、光伏单晶硅业务均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主要受光伏中下业发展状况影响。

  多晶硅料是晶硅光伏电池的主要生产原料,占了硅片原料成本的主要部分。多晶硅料产业的原料供应、价格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对硅片制造业影响显著。在2011年以前,由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发展不均衡,多晶硅料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一度极为紧缺,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多晶硅料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已基本全面掌握万吨级多晶硅料系统集成技术。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多晶硅料产量超过50万吨,同比增长27.5%,生产规模居全球首位。

  自2020年下半年起,随着光伏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下游硅片产能大幅扩容,多晶硅料价格受短期市场需求变动的冲击影响出现上涨。在此背景下,通威股份、保利协鑫、新疆大全等主要多晶硅企业均宣布扩产,随着新增多晶硅料产能逐步达产,多晶硅料供应紧张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公司一方面拟建设高纯晶硅生产项目,以实现原材料自供,另一方面参股建设颗粒硅项目,多渠道保障硅料供应。

  除此之外,基于产业需求研判和供应链管理需要,下游主要光伏单晶硅厂商均通过与多晶硅料厂商签订长单框架协议,锁定多晶硅主流企业产能,保证多晶硅料的正常供应。上游硅料行业的短期变动对成熟的光伏单晶硅企业影响较小。

  2013年以来,在中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光伏新兴市场的快速拉动下,全球光伏市场整体向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CPIA数据,2017年至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保持平稳增长,随着其他更多新兴市场的崛起,在乐观情况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到 2025年将突破300GW,而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将有利于公司所处单晶硅棒、硅片以及专用设备业务领域市场规模的扩大,并为公司未来拓展工业硅、多晶硅料等产业链一体化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随着“平价上网”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长期来看光伏产业将迎来更大市场空间。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的高端智能化装备主要面向光伏行业,公司以自身的独特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确立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在高硬脆材料的磨削、切削领域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数控金刚线年度江苏省专精特新产品。

  公司现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会员,近年来获得“2021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无锡市科技创新贡献奖”、“2019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等主要荣誉及“2019年省级工业技术企业中心”、“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资质。

  公司未来将在现有的高端设备研发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朝智能化、大型化、复合化、节能化方向迈进。并在紧紧抓住光伏市场的同时,持续拓展高硬脆材料专用加工设备在蓝宝石、半导体、磁性材料、新型陶瓷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保持并扩大高硬脆材料专用加工设备的生产比例,不断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以期获得技术和工艺上的持续竞争优势;同时,优化公司管理体系,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使公司在先进的管理模式中快速健康成长。

  为实现公司业务的合理、适当延伸,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业链布局,公司依托在硅片制备领域的技术积累,并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及广泛的行业资源,将业务向光伏单晶硅领域拓展。截至2021年末,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光伏单晶硅业务体系,形成单晶硅拉晶产能近30GW。

  根据万联证券、中信证券等研究报告统计,2021年末行业内光伏单晶硅产能超过300GW,公司光伏单晶硅产能排名行业前五,且均系兼容180mm及以上尺寸硅片的先进产能。

  凭借出色的产品性能、可靠的交付能力、优秀的服务质量,公司已经取得行业内主要光伏厂商的认可,先后获得“永祥股份2020年首届客户大会优秀合作伙伴”、“天合光能 2020年度全球供应商大会最佳协同奖”、“通威太阳能2021年卓越品质奖”、“国家级绿色工厂”、“十佳能(水)效对标领跑企业”、“十佳数字化工厂”等称号或荣誉。

  大连连城数控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连城数控)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光伏和半导体行业硅材料加工设备的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主要产品包括多线切方机系列、多线切片机系列和单晶炉系列。该公司为隆基绿能的关联企业及设备供应商,涉及产品包括相关设备及备品备件等。

  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高测股份)成立于2006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切割装备、切割耗材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其配套服务。该公司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单晶硅棒生产厂商、多晶硅锭生产厂商、单/多晶硅片生产厂商等。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隆基绿能)成立于2000年,为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制造商,业务链覆盖单晶硅、电池片、组件、电站等光伏产业链上下游。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TCL中环)成立于1988年,主营业务围绕硅材料展开,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材料、新材料的制造及销售,融资租赁业务,高效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及运营等。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对产品进行升级改良,并积极推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机型,开拓新兴市场领域,逐步完善产品构成,在巩固自身技术优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提高了公司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硅片加工装备领域,公司具备从硅棒/硅锭机加工、硅片加工所需核心设备的生产能力,能够为硅片生产企业生产线搭建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以单晶硅片生产过程为例,公司产品对应的加工环节包括了截断、开方、磨面、倒角、抛光、切片等。

  在单晶硅生产领域,公司一方面采用了业内最新一代的单晶生长设备,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光伏设备的研发技术积累和软件优化能力,已具备210mm尺寸硅片的量产能力,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柔性化生产 156mm-210mm各尺寸的单晶硅片。

  持续的自主创新,不仅使公司能够长期保持核心技术竞争力,始终走在行业前端,还能够不断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开拓新兴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在提升公司市场地位、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同时,分散系统性风险,为公司未来的稳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在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方面,公司拥有强大的整机设计开发能力。通过对高端装备进行模块化设计和研发,公司有效地缩短了设计和试制周期,提高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使得公司设备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此外,公司具备一流的数控技术开发能力,合理、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产品的系统性、自动化程度、加工精度、响应速度及智能化程度。公司在设备开发过程中广泛应用高精度进给系统设计制造技术、NC/PLC控制多轴及联动插补技术、全数字式伺服驱动控制技术、HMI人机界面开发技术、主动测量控制技术、非接触式激光位移、轮廓测量、交流变频无级调速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等先进数控技术,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长期积累的设备研发及技术升级经验,为公司光伏单晶硅业务的发展及精进提供了强大助力。凭借公司在运动控制、温度控制等工业控制领域拥有的技术储备及供应商资源,公司能够自主完成对单晶炉运行系统及参数的升级及优化,并围绕拉晶前后道工序进行辅助设备研发,实现光伏单晶硅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生产成本的显著降低。

  公司自2004年开始从事面向光伏领域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及销售,对行业格局、客户需求有着深入的理解。凭借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工艺进步,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公司赢得了众多下游实力用户的认可,与大部分主流光伏产业链企业在高端装备业务上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积累的客户资源以及销售网络为公司单晶硅市场开拓提供了有效助力。2021年以来,公司已经与天合光能、阿特斯、通威股份、东方日升、正泰电器等行业领先企业签订了单晶硅锭和单晶硅片的长期销售合同,根据行业公开价格计算,公司 2023年-2025年合同标的价值超过380亿元。

  近年来,公司在巩固高端装备业务领域竞争优势的同时,致力于完善业务布局,基于自身十余年的光伏行业实务经验,并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与下游客户深入交流后,自 2019年起拓展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形成“高端装备+核心材料”的“双轮驱动”业务模式。

  从产业链分工角度,公司高硬脆专用设备业务主要集中于硅棒及硅片的加工领域,而公司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的产品为单晶方棒及硅片,具有显著协同效应。公司自产的单晶方棒除自产后直接用于对外销售以外,也应市场需求,通过自主或委外切片加工为硅片后对外销售。

  公司依托产业链分工合作,与高硬脆专用设备业务的下游客户不但存在单晶硅棒的原材料供应合作机会,也存在单晶硅片委外加工的合作机会,能够推动公司在业务链条上与现有客户进一步强化合作关系。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服务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市场规则和运作机制,独立进行经营活动。

  公司按照生产计划安排采购量,针对采购周期较长的原材料,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和在手订单情况进行提前采购。公司下设采购部门负责采购的实施和管理。

  除此之外,公司还建立了一系列供应商选择、验收与付款制度,有力保证了生产的稳定并有效控制了产品的成本和质量。

  公司主要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客户订单明确未来销售计划,进而制定生产计划。针对部分技术标准固定的产品,公司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交货及时性,也存在适量备货的情形。公司下设生产部全面负责协调管理生产。

  高端智能化装备的生产环节主要包括大型结构件的加工,小型结构件和其他零部件的加工、仓储,机床装配等。高端智能化装备的生产过程中存在部分非核心生产环节,如零部件表面处理等,采用外协加工的情况。

  单晶硅棒的生产环节包括硅料的清洗、配料等准备工作,单晶硅棒的拉晶,以及截断、开方、磨面倒角及切片等机加工作。报告期内,公司部分生产环节采用外协加工方式,主要包括部分硅料清洗、方棒切片、循环料提纯等。

  在外协厂商管理方面,公司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重点考察外协厂商的生产效率、经营规模、质量管理能力、物控能力以及交货期限管控能力等资质,并挑选符合公司标准的企业作为稳定合作的外协厂商。

  公司按生产计划的要求优先委托公司持续合作的外协生产厂商生产。同时,公司严格把控委外加工产品质量,委派技术人员及品质管理人员进驻外协供应商,持续跟踪切片、洗晶等生产流程,驻场人员每日对产品进行独立抽检并获取相关产品质检报告,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后方可入库。

  公司销售部全面负责市场开拓、新产品推广、市场调研、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一系列的营销工作。

  对于高硬脆专用设备以及光伏单晶硅产品,由于上述产品限定在特定行业,客户的针对性较强,并且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因此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

  对于通用磨床产品,其作为机械加工中的常用设备,终端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市场成熟度较高,设备的用途、机械性能和规格型号已形成固有模式,客户对于设备的了解程度较高,产品的安装调试过程较为简单,因此公司主要通过经销模式推动相关产品在各个省市地区以及各个应用领域的推广和订单获取,通过分布在各个区域和应用领域的经销商进行机会挖掘以驱动产品的销售。此外,公司的少量通用磨床产品也通过直销模式进行销售。

  高端智能化装备 高硬脆专用设备 数控金刚线切片机 全自动磨面倒角一体机 用于以光伏晶硅为代表的高硬脆材料的开方、截断、磨面、倒角、切片等。

  通用磨床 通用磨床(200mm) 通用磨床(500mm) 用于汽车、航空、船舶、家电、冶金、模具等轴类零件、大型工业零件和机械设备的磨削加工。

  公司自2004年进入太阳能光伏行业,是业内最早的光伏专用设备生产商之一。公司始终聚焦于光伏晶硅的研究并相应从事晶硅专用加工设备的制造,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已形成了覆盖开方、截断、磨面、滚圆、倒角、切片等用于光伏硅片生产的全套产品线,并积极布局蓝宝石、新一代半导体专用设备领域,已逐步成长为高硬脆材料专用加工设备龙头企业4。

  报告期内,公司在巩固和拓展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务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光伏单晶硅业务,深化“高端装备+核心材料”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发挥设备业务与单晶硅制造的协同优势。凭借蒙西地区的硅料、硅棒等上游产业集群优势、苏南地区的电池片、组件下游产业集群优势,公司快速建立了完善的光伏单晶硅业务体系,目前形成单晶硅拉晶产能约35GW,居行业前列。

  自2021年起,公司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领域延伸。一方面,公司已与保利协鑫共同开展颗粒硅的研发及产能建设,另一方面,公司拟在包头市进行15万吨工业硅、10万吨高纯晶硅产能的投资建设。

  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即进入光伏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是业内最早一批光伏专用设备制造商之一,并已逐步成长为以光伏晶硅为主的高硬脆材料专用加工设备龙头企业。

  依托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广泛的行业资源,为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业链布局,公司于 2019年向光伏单晶硅生产领域拓展,并于当年度实现单晶硅的量产、销售及盈利。

  为进一步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扩大公司市场份额、提升公司在单晶硅领域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继续开拓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将其打造成未来业绩的一个增长极。

  同时,为了匹配公司在单晶硅领域的新增产能,公司一方面拟建设高纯晶硅生产项目,以实现原材料自供,另一方面参股建设颗粒硅项目,多渠道保障硅料供应。

  公司未来将坚持光伏单晶硅生产和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做大做精;同时持续完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使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竞争实力持续增强。

  公司计划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并通过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优化产品研发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着力拓展产品线,丰富产品结构,利用自身技术、资源优势维持公司的高端智能化装备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提升公司在光伏单晶硅领域的市场地位,坚持落实“高端装备+核心材料”的业务模式,持续完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上述目标实现后,公司将利用规模、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成为行业领先的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商和以光伏单晶硅为主的核心材料生产商。

  根据《监管规则上市指引——上市类第1号》、《适用意见第18 号》等相关监管规定中对财务性投资的认定标准如下所示:

  《监管规则上市指引——上市类第1号》 财务性投资除监管指引中已明确的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借予他人、委托理财等情形外,对于上市公司投资于产业基金及其他类似基金或产品的,同时属于以下情形的,应认定为财务性投资: 1、上市公司为有限合伙人或其投资身份类似于有限合伙人,不具有该基金(产品)的实际管理权或控制权; 2、上市公司以获取该基金(产品)或其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为主要目的。

  《适用意见第18 号》 1、财务性投资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类金融业务;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业务(不包括投资前后持股比例未增加的对集团财务公司的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无关的股权投资;投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拆借资金;委托;购买收益波动大且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等。 2、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以获取技术、原料或者渠道为目的的产业投资,以收购或者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投资,以拓展客户、渠道为目的的拆借资金、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