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民生

消费日报网民生关注消费日报网民生关注经济学家董志龙谈社会保障体系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3-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应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属于基础保障部分,这部分保障体现平等,也就是无差别保障。另一部分应属于基础保障基础上的职业保障部分,这部分保障应按职业的不同有所不同。所以,社会保障应是基础保障与职业保障的和。这样划分的优点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基础保障可以充分体现国家福利,以及平等的国民待遇,体现人人平等等的社会;另一方面,职业保障部分则更充分地体现个人能力以及对国家与社会贡献,以及国家与社会对其贡献的回报。

郑功成教授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应该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医疗保健、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保障等社会措施的总称”。(见《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董志龙说,作为社会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建设,社会保障系统从诞生时起,与有了不结之缘。归根到底,社会保障系统是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诞生的,因此,社会保障机制是依法实施的机制建设,是政策法规基础上的保障。因此,我们仍有必要从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保障机制的社会建构。

什么是积分制呢?,积分制就是将社会保障各保障条目以积分的形式评价,并以积分的形式来匡定保障水平,这个积分永远跟着走,成为一种系数保障。积分标准当然需要有关部门和行业一起合作设立一个系数,单位好积分少,单位不好积分高,比如农民就要偏高。同时行业的积分标准是可变的,每年可以根据头一年的就业形势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可以按照之前的工作年头、资历等制定标准按照一定系数予以结清。采取积分制,一方面可以简化种类繁多的保障条目,有利于个体保障水平的综合评定,另一方面积分制也可以打破行业差别,简化管理程序。比如,一个保障帐户一年有多少保障积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障服务。打个比方,保障积分就相当于保障体系中的流通货币,可以执行保障范围内的不同功能。这样,既可以简化许多保障管理环节,量化保障条目,也可以建立起积分与保障资金及保障服务的直接兑换机制。此外,应在积分制基础上与保障帐户相结合积极探索“幸福储蓄”的模式。目前而言,居民储蓄以及购买国债尚未作为保障依据,在社会保障的未来发展中,居民储蓄与购买国债记入保障积分亦是一种必然。

在几波财富浪潮过后,中国社会仍有数量不菲的贫困人口。据国家民委网站2014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13年民族八省区(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广西、、、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省份。)农村贫困人口占乡村人口的比重(贫困发生率)为17.1%,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8.6个百分点。民族八省区贫困面较大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有农村贫困人口2040万人,占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为79.6%,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一。

董志龙认为,做大蛋糕很重要,如何分蛋糕更为重要。

董志龙认为,社会保障既是人类优秀品质的延续,也是国家职能的一种延伸。从历史看,人类互助很早就形成了,比如各种形式的社会救济与救助,以及当今时代仍在延续的慈善活动等。而在中华文化中,助人为乐也是广为践行的一种,中国历代都不乏慈善家。

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社会安全的“稳定器”。它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吉登斯所言:“社会保障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人们抵御生活中各种风险的资源与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帮助人们提升生活幸福感。”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格局下,社会保障面临的任务十分重大。如何让广大国人受惠红利,提升幸福感,已经上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一、社会保障的根本意义

至20世纪5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基本完成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实行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实施社会保障筹措资金的社会保障税已成为这些国家仅次于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类;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成为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至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以国家组织、通过立法实行的以保险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俾斯麦实行的社会保险立法为开端。在1883-1889年间,由于工业带来的机器化大生产,社会失业人数剧增,社会不安定因素空前突出,社会矛盾空前,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保障拥有必须的生活资料,议会率先通过了《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退休金保险计划》三项保险立法,开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英国、法国、挪威、丹麦、荷兰和等国也先后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美国罗斯福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加强了对社保制度的干预,社会保障逐渐法制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途径

董志龙指出,综合以上对社会保障机制建构的基本设想,一条基本主线就是我们的社会要有一个体量足够庞大的能够保障社会基本生活所需的保障基金与横覆13.5亿人口,纵贯养老、医疗、就业、社会救助和福利的保障体系,打破保障条目的,建立保障积分制度,并建构保障积分与保障金直接兑换的机制。在财政投入上,应该向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向农村倾斜,向部地区倾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逐渐缩小财富差距,维系经济平衡,促进消费升级,并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其次,应积极探索保障方式的创新。董志龙认为,采取积分制的形式更有利于社会保障的公平与与管理。

董志龙(资料图)

据此,我们也可以粗略地估测出目前社会分布状态,以及财富差距水平。有学者也将社会的财富状况描述为“倒丁字型结构”,即财富的高度集中和过于严重的分化,这种状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比如曾有报道称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而另一方面,内需占P的比重却始终在低点徘徊。社会经济由此步入了一条两难的胡同,如果不能消除过大的差距,形成足够的中产阶级,则无法启动庞大的国内消费,经济也将徘徊不前。

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政策机制以及保障机制。

董志龙说,社会保障是社会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社会保障事实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背景下产生的稳定社会措施,这种措施的根本目的,并非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亦非劫富济贫,也不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而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最低生活水平而维系经济社会的运行。所以,社会保障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失衡,或发展速度失衡的一个必然需求。

第五,社会保障应打破城乡差别,顺畅农业人口进入城镇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也就是城乡社会保障条目要保持一致,这一点,如果采取积分制问题则迎刃而解。不久前,有传媒报道称将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这显然是一个进步。

董志龙认为,当的安全边界越来越迫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极限,不能不促使人们考虑社会公平与的深层制度原因。对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除国企外,任何形式的以消耗社会共有的生产资源而谋取利益的商品生产或相关的经济行为,其本身就是以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前提的,这也是产生社会不的一个根源,当然也是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方面的缺憾。而弥补这一缺憾的机制建设惟有社会保障。

第四,现阶段要充分注重失业及无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即对微收入及无收入群体实施全额保障,即无需其缴纳保障金,由社会保障基金及社会统筹(社会捐助、福利采票)等方式解决其基础保障问题。微收入及无收入群体是目前社会保障中最需要保障的一个群体,也是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保障的最初出发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极端贫困人口连保障金都无法交纳,如何谈得上或者说如何能够获得社会保障呢!

董志龙来自于浙江农村,小时候的经历非常艰苦。对于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有深切了解。这使他在多年的经济学研究上,深深扎根于现实社会,扎根于最基层的老百姓。以人为本,这也是他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他常引用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开太平。”董志龙认为,社会保障既体现着人本主义思想,也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健康水平。与教科文的发展需要保障一样,社会保障也需从高度来进行合理建构。

基于目前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投入不均衡的现实,董志龙,未来需要完善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并建立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同时,需要调整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结构,增强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绩效。通过调整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向,明确财政投入的重点项目、重点地区与重点人群,来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财政投入应该向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应该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将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应该向部地区倾斜,主要是指中央财政应该通过转移支付渠道支持部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高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应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划分支出责任,要在明确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权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在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虑到财政支出能力和社会保障的实际需要,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央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力度,通过转移支付来平衡地方之间的财政支出水平,进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国际劳工局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是:“社会保障即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提供的,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提供的医疗照顾以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贴。(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孟醒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总的来说,以来,经过一系列造富运动,国家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财富蛋糕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十年来,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仅从货币的供应上来说,2002年,货币供应总量只有16万亿,至2012年底,货币供应总量已突破100万亿。抛开诸多经济发展中不健康因素,整个社会的财富蛋糕越来越大。(摘引自《财富中国》)

综观改以来最具规模几波财富浪潮,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到中国社会财富增长的脚步。早期的乡镇企业即后来的民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作为之初的创富先锋引领了之后第一波财富潮。而此时乡镇企业分布比较密集的是沿海各省,内陆地区少有较上规模的乡镇企业。此时起,就打下了发展不平衡的隐患。之前,各省人均收入水平差距不大,老工业情况较佳。比如,之前的1978年,广东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如的三分之一,之后的2005年,一个广东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东北三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

董志龙强调,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或者说,在整个社会工业化水平以及城镇化达到稳定状态前,社会保障将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这种辅助也是无可替代的。而从社会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说,社会保障所体现的人文也是共同富裕的具体诠释,也是社会公平以及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而致力于推动社会保障基金建设,必将成为联会的重要纽带,亦必将最大程度上提高公信力与凝聚力,并促进社会焕发出生机。

董志龙认为,未来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结合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未来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展开顶层设计,做好战略规划。

央广网12月24日消息(记者 于闻)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年来临之际,中央党校出版社即将出版《中国——社会保障积分制与国家治理体系》一书。记者采访该书的作者——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论坛创始人、中国经济论坛秘书长、中国资本论坛秘书长董志龙。董志龙就社会保障的根本意义、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积分制等热门话题与记者进行了广泛交流,他阐述了中国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系列观点,与读者共同分享。

第六,社会保障是惠及全民的国家福利工程,所以,做大社会保障基金就是做大全民福利蛋糕。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社会保障是社会共同拥有的公共福利,亦堪称社会的幸福储蓄,也是能够将全体社会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途径,提高保障水平就是提高社会幸福指数。

以后,城镇社会保障首先从医疗保险制度开始,经过不断努力,至今已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为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主要内容为: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俗称统账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与工伤保险等。

董志龙说,作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建设,社会保障是在以后进入中国社会的新词汇。在社会学中,对社会保障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群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社会财富在增长,差距也在扩大。第二波财富浪潮国企改制,几乎令所有的轻重老工业窒息。重灾区辽宁,国企改制过程中全省工人超过百万,民营资本开始大举进军国企。为了搞活企业,招商引资,国企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转让的案例数不胜数。这个过程一方面加大了民营企业的数量,一方面也改变了社会财富的结构,财富开始向少数人集中。新“三座大山”医疗、教育、养老开始。

比较而言,第五波财富浪潮的资源致富虽然富了一批人,但带来的负面作用却十分明显,不仅矿难频出,也制造了许多金融乱象。而对于如何使用一次性社会公共资源来说,则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对于来说,最没有非议与的要数第六波财富浪潮了。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第六波财富浪潮是建立在信息通讯基础上的财富运动。比较而言,电子商务的方便快捷以及低成本优势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与方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商队伍在不断壮大,财富效应愈趋明显。目前而言,电子商务的发展仍有巨大的空间,客观估算,电子商务的发展的高峰期尚未到来,盈利能力仍处于增长阶段。

12月18号到21号,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召开。会议将重点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这次“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被认为是“十三五”中国经济的风向标。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在国内社会学学者的著述中,对社会保障做了进一步描述。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

董志龙总会保障的社会意义有六个方面:其一,社会保障机制是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补充,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方面的缺憾,并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一般来说,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合越充分,对社会保障的刚性需求越小,经济社会越健康;其二,社会保障是国家福利的体现,保障水平越高国家福利越优厚,会间接地提高消费水平,为经济增长带来动力,所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其三,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缩少收入差距,也可以弱化社会矛盾,起到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润滑剂的作用。此外,社会保障可以缓解就业危机,并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其四,社会保障是社会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优越性的体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是提高执政党的社会,既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有利于增强的凝聚力;其五,经济社会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与经济平衡直接相关,往往经济发展均衡度越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也越高,社会保障的需求越弱, 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越得到体现;其六,社会保障是通往福利社会的必经之,只有建设一个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社会的目标才会加速来临,此外,社会保障会将社会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合作,也可以防范社会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社会活力。

而对于第三波财富浪潮,即与股份制相对应的新兴资本市场——股市来说,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争议。最为权威的党报——曾刊发措辞严厉的性文章。而争论归争论,发展仍然是压倒一切的目标。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股票市场的确起到了设计之初的合理促进资源配置的作用,汇集了社会闲散资金。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股市制造的一夜暴富的也具有极大的不合。同时,股市也加大了财富分布的不平衡。在第四波财富浪潮房地业的发展中,住宅商品化是根本前提。在当时一系措施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住宅商品化已不是一个悬念,而是势在必行的出。而发展之初的房地产业,也的确符合经济发展的总体,致关重要的房价也符合的收入水平的要求,尚未招致社会的。随着经济的改善,住房需求的加大,地产蛋糕越来越大,房价越来越高,直至地产泡沫的出现。有的家庭,集毕生的积蓄也买不到一所属于自己的住宅,人们赖以生活的资源开始集中在少数资本手中。社会财富开始了奇妙的转换,绝大多数可支配财富凝固在一所所灰色建筑中。客观地说,过热的地产业以及高房价了大多数人的财富积累,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经济与社会开始畸型发展。当一个社会不得不为而支付绝大多数收入之时,社会就不会健康发展,危机就会萌生,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尽管当前的地产业已出现拐点,但房价的水平还远未降到正常范围内。财富蛋糕大了,却不属于大多数社会。这是一个的现象,而改变这一切,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与相对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障的,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个开端与标志。从国家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上看,自“七五”计划时起,农村社会保障即进入了筹谋阶段,在党的报告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报告中,把改善民生、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放在了突出。至此,社会保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董志龙表示,国内外对社会保障内涵的界定大同小异,而从社会保障的作用来说,社会保障既是一种国家福利措施也是一种国家稳定措施。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时间应从建国初期算起,早在建国之初的1952年,我国就曾颁布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劳动保险条例》,不过,当时的《劳动保险条例》所涵盖的主要为国营工商企业职工,以及后来增加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并非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享有这种社会保障,而农村居民更不在此列。

在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建构上,至少要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社会保障是国家层面以立法形式实施的社会建设,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也体现着国家福利,因此,我们在此探讨的社会保障,不同于商业保险。所以,在社会保障实施过程中,不应带有歧视,也就是说,在社会保障方面,社会应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至少在基础社会保障方面达到无差别状态。比如养老、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等,在此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及收入状况为前提划分相应的保障条款以体现其社会贡献与社会回报。

二、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国》中对社会保障也做了明确:“中华人民国在年老、疾病、或者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如果把社会财富粗略地以公与私为界限,公这部分收入即是国企收入与公共财政收入;私这部分则是民营企业收入及个体工商业者的收入。而需要我们考虑的则是公与私的经济成分按什么比例与规模来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经济,共同富裕,建设好和谐社会,实现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者有其屋的美好理想。

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成为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董志龙强调,当收入差距超过的安全线,社会财富分配处于失衡状态,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才会得到充分。换句话来说,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能够从社会建构层面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生产与生活的物质资料,以此来弥补经济运行机制上的不足。

此后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在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率先建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归根到底,社会财富状态与社会财富分配机制是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着眼点与核心。客观地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十分突出,董志龙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财富中国》中,曾详尽剖析过中国社会财富状况,以及风起云涌的造富运动,并明确指出了中国社会财富分配或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财富差距的起因与现状,并强调了社会财富及收入水平均衡的重要意义。

董志龙认为,从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角度来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保障的重要作用必将益发,而建设一个成熟的高效的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综观全球的社会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国家福利、国家保险、社会共济和积累储蓄四种,分别以英国、前苏联、、新加坡为代表。目前我国在建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共济模式,即由国家、单位(企业)、个人三方共同为社会保障计划融资,而且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趋势。个人责任的强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保障制度的共识。

董志龙总结,社会保障应以缩小差距为根本着眼点,以保障低收入或无收入群体的一般生活水平为核心,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以健康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为根本目的,改善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最大程度上消除社会保障的商业色彩,最大程度上体现社会保障的国家福利特征,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保障的功能与作用。而从目前社会财富的分布状况来说,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非但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2013年前夕,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以18%、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从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已经连续四年独占鳌头,成为社会对议题中最为关注的内容。就社会保障而言,中国需要执行的是一个从规模上来说史无前例的任务:编织一张横覆13.5亿人口,纵贯养老、医疗、就业、社会救助和福利的安全网,将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包在里面,缓冲各种失速与不平衡带来的风险。

第三,保障资金必须社会化。要设立国家保障基金,要把国企的红利、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盈利都按一定比例放到保障体系的基金中来,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各种类型的经营机构主动为保障体系的基金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甚至今后考核各级,也可以按每年向保障体系的基金的贡献率进行考核排名,让保障体系真正建设成为国家保障全民最大的基金。此外,各类扣除提留的行政罚没,社会,以及追缴的各类赃款,都可以投入社会保障基金,真正形成保障基金保底,投保资金辅助的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取消社会保障的个人投保,将社会保障完全变成国家福利。

葛寿昌教授在《社会保障经济学》中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社会安定的一种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见:《社会保障经济学》葛寿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