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民生

高校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民生与和谐社会论文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1-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大体有两类,一是由企业牵头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二是由高校牵头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前者通常是为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某一领域的问题而组建,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不仅要解决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而且要提升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因此,有关高校必须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在一至两个领域构筑优势、形成品牌,不断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切实增强人才、学科、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做强做大优势学科,集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在上水平的同时,要突出以贡献求发展,紧扣需求产出一流科研,解决该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助推行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汤因比说,挑战和回应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攀升的主要杠杆。面对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时机,奋起直追,乘势而上,才能取得比较主动的地位。对学生的创育,对创业的政策支持,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度,都是需要研究落实的重大问题。形成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的,同样十分重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校肩负的历史责任繁重而艰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科技、机制和管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和服务方向。围绕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形成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建立学校与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目前高校的知识、技术转移,包括专利、版权、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是渠道不畅、政策不活、机制。应当改变以单一SCI论文及其影响因子为主导的考核倾向,更加突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以服务社会需要、先进文化、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标准,更加注重研究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对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的学科专业,在岗位设置、学科建设、研究生招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此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人才。在汇聚人才资源时,高校应有长远眼光和宽广胸怀,勇于放弃一些利益,与协同单位合理确认各自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界限,使各参与主体愿意将精英力量投入到协同创新中来。建立与协同创新任务相适应的人才柔性流动和竞争、激励、退出制度,由协同创新中心对聘用人员进行科研考核、业绩励,条件成熟时可设置若干岗位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吸引国际创新力量特别是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形成全方位、实质性教育交流合作格局。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着力在协同体内创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动力。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人类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比如,元素周期表、、场、基因、空间等科学,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当然,想象力是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把握和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强调想象力的重要而轻视知识的积累。但搞科学研究,重要的是有想象力,有,思想解放,不权威。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着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健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机构、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形式。促进团队合作与探索相结,形成既有效促进协同攻关、又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科研模式。完善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跨部门的型研究机构。人才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有了人才就会有平台和设备,没有人才再好的平台和设备也无法产生效益。可以说,人才资源是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石。各协同创新中心要紧紧围绕需求,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广泛招引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积极延揽一批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和团队。花代价吸引一流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现有中青年团队的力量不可或缺。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创新能力强的年龄段主要在青年时期,目前在读的博士、硕士生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应当加强“外引内培”的结合,立足于“内培”,要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现有高端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构筑高校协同创新的人才高地。

想象力、创造力强的年龄段,往往是年轻的时候。据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对1500—1960年的460年间的1249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的统计分析,虽然有大器晚成者,但90%的重大科技发现和发明是在人的25—45岁之间,人的创造力的峰值在37岁。古往今来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牛顿22岁发明微积分,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1岁发明电灯,贝尔29岁发明电话,居里夫人31岁发现镭元素的放射性。爱因斯坦提出狭义时26岁,提出广义时37岁。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弱相互作用下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0岁、34岁。比尔·盖茨50岁就宣布退休了,专心做慈善。最近据报道,今年2月美国19岁的泰勒·威尔森登上了科技、娱乐、设计大会的演,向坐在的那些世界的科学家、企业家们介绍他设计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这个反应堆造价仅几百美元,却能产生50至100兆瓦电力,能为10万户家庭持续提供30年的清洁能源,且放射物浓度极低,对人身健康的影响微忽其微。另一位16岁的美国高中生发明了一种测癌试纸,准确率高达90%。还有一位英国17岁的少年开发的新闻摘要应用summly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收购。中国历史上的贾谊、王勃、李白、李贺、苏东坡等文人学士,也都是在青春年少时写下不朽篇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更长时期的积累,产生重大学术的年龄或许晚一些,但也不是越老越好。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宣言》时分别是30岁和28岁。亚当斯密完成《情操论》的时候30多岁,完成《国富论》的时候不到50岁。写出《矛盾论》、《实践论》、《新主义论》等著作时,也是50岁左右。

国际上关于“创新(Innovation)”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个是联合国经合组织提出的概念。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才成为创新”;另一个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美国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创新是把和技术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场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产品、新过程、新方法和新服务”。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完全等于技术发明,而是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这些论点都强调创新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

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大力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思考、探索、勇于创新的。创新能力培养,仅仅在课堂上讲是做不到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术到学术,从学科到学科,培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从前人的论文中找出问题,再去写文章,会越来越脱离实践。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和实践能力。高校科研的优势在于学科全、人才多、门类齐,突出问题是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对外输出科研的能力弱。因此,应当围绕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来展开。高校科研的首先是到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上。目前看,这一点做得很不够,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存在。

(作者:教育厅党组、副厅长、省电视大学党委)

一、深刻认识协同创新

归结起来,高校的协同创新必须始终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我们高校搞科研,常常是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无疑是需要的。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联合协同放大和增强优势,产出创新,直接推动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更多地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想方设法做什么,一个学科做不了的几个学科一起做,一个学校做不了的几个学校一起做,不仅学校一起做,而且与行业企业一起做。各协同创新中心应当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不断凝练协同创新任务,围绕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先进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服务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现阶段,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以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遴选若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要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农业、医疗、环保、生态、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协同创新,开展科技应用示范,充分发挥高校协同创新对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支撑作用。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促进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致力于发挥自身优势,不与协作方争利益,多做其他创新主体不能做的事。实际上,只要协同创新的目标实现了,各方都是赢家。只有树立心态,促进各方形成有效的协同机构,定期沟通,及时解决协同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互利共赢。知识产权、中试、最终产品等利益分配机制方面的障碍,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和宽广胸怀,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使各参与主体都能在协同创新中受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在众多学科和众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前所未有,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前所未有。

当前,山东高校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尚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个体户”式的科研方式普遍存在,严重影响重大科研的产生及其产业化。解决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体系。从而,打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改变小而散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各方权责和人员、资源、、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共享、持续发展。

首批山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一年来,取得较为显著的阶段性。高校协同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协同创新中心自身的建设同样需要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推进。力争2020年以前,在我省高校建成一批运行良好的“协同创新中心”,聚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重大创新,使之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二、注重创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习总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必须认真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真正依靠创新特别是协同创新,驱动高校自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党的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段话包含了3个关键词:“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协同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层面,强调决策层面的统筹协调,完善科研决策体系,避免创新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低效;中观层面,强调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和产学研合作,突出知识、技术、区域等创新体系的有效互动;微观层面,强调高校内部的协同,加强项目组、学科组之间的协同,密切教学、科研、之间的深度融合。从协同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协同就是多个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形成的目标趋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互补、运作配合、收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追求真理、客观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崇高目标。求真务实、理献身的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要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科研造假、抄袭剽窃行为屡屡发生。这些科研学术失范现象,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阻碍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学术和学术规范管理体系,推动学风建设融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全过程。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制度,对学术不端、科研失信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要创新方式,切实加强科学和学风建设教育。界许多国家,科学教育课程和职业伦理教育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加强科学课程建设,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树立科学和科学,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生导师更要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严格要求,让学术诚信内化为师生和科研人员的追求。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类社会前资本主义时期,科技进步和创新非常缓慢,甚至长时期停滞不前。正如马克思所说,原始人花几个月的功夫磨一支箭。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经历了上千年。古代和中世纪农业经济中,农民使用的犁耙,手工业者使用的锤头和风箱,长期保持原样。以18世纪工业为开端,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近200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科技创新历史,可以说日新月异。创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不是个别学科,而是一系列学科都发生了创新。创新的进度加快,新的发明和发现几乎是一项接一项不间断推出,特别是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不断出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