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休闲生活  旅游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综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3-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站在“十二五”收官的节点上,回顾5年来全省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历程,一份份蕴含希望、温暖人心的答卷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五年的奋进,全省文化事业发展成绩来之不易——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以及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为指导,全省文化系统全力推动实施“八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3亿元,超规划目标19亿元,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五年的奋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省、市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新闻出版产品更加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力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占全省GDP的2.34%,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份亮丽的答卷饱含了全省各级文化部门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他们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播撒文化种子,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植根于青海大地,更成熟于青海大地,群芳竞妍,春色满园。

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阳光

青海高原11月的风已经有些刺骨,但青海省图书馆(二期)、美术馆、文化馆的施工工地上,仍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作为我省“十二五”时期重点文化设施工程和全省最大的文化设施集群,建成后的“三馆”将跨越性地提升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全省广大群众品味文化、享受文化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

“十二五”期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国家和省财政共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资金19.9亿元,先后实施了省级三馆、市州级公共图书馆,藏区民族歌舞团排练用房、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玉树灾后公共文化设施重建等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数字图书馆推广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使文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我省最基层的自然村,全省群众因此受益。

在城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区、广场、公园等场所总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市民们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在农村牧区,农闲之余,农牧民群众坐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宽敞的文化站里娱乐健身……5年来,我省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一场场文化惠民建设热潮席卷全省,农家书屋、文化站点、电影放映队不断出现在广袤的山村田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特色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初冬时节,青海的文化活动依旧热度不减——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组织全省36家文化企业分赴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和第八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8大类、11000多个品种的青海特色文化产业精品在北京、厦门两地“大出风头”。

“我省的特色文化产品已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许多国内外客商和青海文化企业还建立了长期业务往来关系,形成了多条国内外文化产品销售链。青海文化产品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发展潜力不断增强……”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厅长申红兴如是说。

“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主管部门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省内文化企业创新思路,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组织文化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和省上各类展会。在2015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及中国文化消费评价指标体系中,我省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居全国第五位,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满意度分别列全国第八位和第十位。

从“文化搭台”到“为文化搭台”。我省先后下达文化产业专项补助资金3.72亿元,一大批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得到支持,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产业为龙头,歌舞演艺、艺术培训、出版发行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园区、示范户78个,全省“一地一品”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

“文化体制改革”奏响发展强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

每到周末,西宁市的各大影城“人气爆棚”——逼真的3D数字体验、舒适的观看环境……让“看电影”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时髦选择。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电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全省电影票房收入达6639.9万元,年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列全国增幅榜首。

秋末冬初,在广场、在工地、在社区、在福利院……一台台精彩的群众文化演出轮番上演。台上,演员们激情投入,台下,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活动的主办方西宁市城西区文化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依托城西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文化馆自身也成为改革中幸运的“弄潮儿”——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统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重点,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重点难点领域改革为主要任务,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补足短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改革举措增强了转制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自组建以来,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及保险金总额是改革前的3倍到4倍;省演艺集团组建后,市场化运作剧目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巡演,演职员工的收入比改革前平均提高16%;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经营收入和效益逐年大幅提升。

改革举措不断深化,奏响了时代发展强音,新成立了“青海省花儿艺术研究院”、“青海省平弦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列入全省首批14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完成;省外文书店等6家文化企业的整合改制任务全面完成;积极推进省文化馆、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组建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踏着转型跨越发展的时代节拍,青海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一定会继续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热烈拥抱全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春天。(作者:李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