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唐宋禅籍里的新成语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唐宋禅籍俗成语的新质,是指唐宋时期产生的在禅籍白话资料里出现的新兴俗成语成分,包括唐宋时期产生的新成语、新变体和新义三种类型。

  “新成语”就是某个时代新产生的成语,它的定型化形式是新产生的,语义当然也是新产生的。成语是定型化的语言单位,判定一个成语的产生时代,自然要依据定型之体出现的年代来确定,而不是这个成语的语源产生年代。比如“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刘洁修(1989:270)指出,“语或本后汉《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但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对牛弹琴”在汉代已经产生了,因为它的定型之体在北宋禅籍里才见到,《续灯》卷六“惟简禅师”:“问:‘开口即失,闭口即丧。未审如何说?’师云:‘舌头无骨。’僧曰:‘不会。’师云:‘对牛弹琴。’”(p.158)从目前见到的资料来说,“对牛弹琴”是个不晚于北宋时期产生的新成语。

  唐宋禅籍新成语有的始见于唐宋禅籍白话语录,有的始见于唐宋佛经白话语料,有的始见于唐宋世俗白话语料。这些俗成语不论语源产生于先唐还是唐宋,都是在唐宋时期的文献里才见到定型之体的新成语。下面按语料分为唐宋时期的禅籍白话、佛经白话和世俗白话三类,对其中出现的新成语作些讨论。

  在唐宋禅籍俗成语宝库里,大量的俗成语始见于唐宋禅籍白话语录,这些俗成语有的就是在唐宋禅林口语中产生的新成语,有的应是在唐宋世俗口语中产生的新成语,而在唐宋禅林口语中使用,被唐宋禅籍白话语录首次记录了下来。比如:

  从现有语料来看,上揭俗成语都是唐宋时期出现的新成语。这些俗成语在唐宋禅籍白话文献中的最早用例如下:

  (1)而豪杰俊颖之士高谈大辩,下视祖师者往往信之。岂知失故步画虎成狸,遭有识大达明眼觑破居常。(《圆悟禅师心要》卷一,41-375)

  (2)上堂云:“老卢不识字,顿明佛意,佛意离文墨故。白兆不识书,圆悟宗乘,宗乘非言诠故。如此老婆心,分明入泥水。今时人犹尚抱桥柱澡洗,把缆放船。”(《续灯》卷一二“照觉禅师”,p.348)

  (3)师云:“石头好个无孔铁锤,大似吩咐不着人。药山虽然过江悟去,争奈平地吃跤。”(《续灯》卷二七“圆通禅师”,p.753)

  (4)秀师拂拭尘埃,大似临嫁医瘿。老卢半夜三更,着忙走过东岭。至今子子孙孙,一半瞌睡未省。(《续灯》卷一八“自龄禅师”,p.514)

  例(1)“画虎成狸”指本来想画老虎,结果画成了狸猫。比喻行事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例(2)“把缆放船”指把住缆绳,放船航行。禅家比喻执着于固有知见,不能彻底利索地悟道。例(3)“平地吃跤”指在平地上摔了跟头。禅家比喻平白无故地受挫。例(4)“临嫁医瘿”指临到出嫁才医治瘿瘤,比喻事到临头才去解决,为时已晚。例(5)“抱赃叫屈”指手里抱着赃物,嘴里却喊冤屈,形容抵赖和辩解十分可笑。禅家常用来暗示自身就是佛,不必抵赖。依据目前资料判断,这些俗成语都是不晚于北宋时期产生的新成语。

  (6)师问僧:“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祖师与么道,还有过也无?”对云:“不可道无。”师云:“过在于何?”对云:“合与么道不?”师云:“你只是担枷判事。”(《祖堂》卷一三“报慈和尚”,p.590)

  (7)又问:“大德讲什么经论?”云:“曾讲十数本经论。”“何得妄说?”对云:“某甲实语。”师云:“雪上更加霜,担枷过状来。我与你道不妄语,近前来!”(《祖堂》卷一九“陈和尚”,p.863)

  (8)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祖堂》卷一七“岑和尚”,p.768)

  (9)示众云:“法尔不尔,建立乖真。堂堂现成,雕琢成伪。妙圆超悟,头上安头。顿获法身,枷上着杻。”(《联灯》卷二八“子鸿禅师”,p.906)

  (10)座曰:“莫便是向上宗乘也无?”师云:“领取当机语,不用别追求。”座曰:“若然者,头头是道,句句明心。”(《续灯》卷一七“佛国禅师”,p.505)

  例(6)“担枷判事”指戴着枷锁断狱,自求解脱。禅家比喻带着俗情妄念等束缚自求解脱。例(7)“担枷过状”指戴着枷锁递交诉状。禅家比喻自我束缚,不得解脱。例(8)“安身立命”比喻开悟心要后身心安乐,精神有了寄托。例(9)“枷上着杻”,散言“枷上更着杻”。《传灯》卷一二“陈尊宿”:“僧云:‘某甲过在什么处?’师云:‘枷上更着杻。’”(p.808)指颈上已戴枷锁,手上再加,比喻受到多重俗情妄念的束缚,不得自在解脱。例(10)“头头是道”指处处都是领悟佛法之道。

  (11)师云:“你试下一转语看。”英云:“一状领过。”师云:“矮子看戏。”(《倚遇禅师语录》卷一,39-737)

  (12)问:“圆明湛寂非师旨,学人因底却不明?”师曰:“辨得未?”僧曰:“恁么即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传灯》卷二二“契稳禅师”,p.1698)

  (13)问:“如何是十身调御?”曰:“吃水论噎。”(《普灯》卷一二“道昌禅师”,p.326)

  (14)云:“高高处,平之有余;低低处,观之不足。”师云:“节目上更生节目。”僧无语。师云:“掩鼻偷香,空招罪犯。”(《联灯》卷二○“本生和尚”,p.600)

  (15)师又云:“我今问汝诸人,且承得个什么事?在何世界安身立命?还辨得么?若辨不得,恰似捏目生华(花),见事便差。”(《传灯》卷一八“师备禅师”,p.1314)

  例(11)“矮子看戏”这里比喻参禅悟道没有自己的见地,只是机械地随人附和。例(12)“隔靴搔痒”指隔着鞋子搔痒,这里比喻领悟佛法没有抓住要害,未能彻底领悟。例(13)“吃水论噎”指喝水谈论怕被水噎,形容言行举止愚痴可笑。例(14)“掩鼻偷香”指掩上自己的鼻子去偷香,以为别人闻不到,发现不了自己,比喻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例(15)“捏目生华(花)”指手捏眼睛生出幻觉,似乎有花出现。比喻妄生虚幻之事。

  (16)问:“久处暗室,未达其源。今日上来乞师一接。”师曰:“莫闭眼作夜好。”(《传灯》卷一九“元俨禅师”,p.1450)

  (17)上堂,众才集,师云:“不可更开眼说梦去也。”便下座。(《续灯》卷二○“智明禅师”,p.595)

  (18)天宁话(恁)么说话,大似开眼尿床,三十年后,有甚雪处?(《守卓禅师语录》卷一,41-77)

  (19)上堂云:“达磨正宗,衲僧巴鼻。堪嗟迷者成群,开眼瞌睡。”(《续灯》卷二四“圆慧禅师”,p.671)

  (20)佛祖言外边事,一一分明说了也。只是到这里多是错乱,昏醉不省。此若不见,便是立地瞌睡汉子也。(《古尊宿》卷三二“佛眼和尚”,p.597)

  例(16)“闭眼作夜”指闭上眼睛当作黑夜,形容自欺欺人的愚痴行为。例(17)“开眼说梦”指睁着眼睛说梦话,形容言行十分痴愚荒唐。例(18)“开眼尿床”指睁着眼睛尿床,形容言语行为十分愚痴,荒唐可笑。例(19)“开眼瞌睡”指睁着眼睛打瞌睡,例(20)“立地瞌睡”指站立着打瞌睡,均形容人愚痴糊涂。

  上面举出了每条俗成语的文献始见用例。依据目前见到的文献资料,可判断出这些俗成语都是在唐宋口语中开始流行的新成语。

  本书以唐宋禅籍出现的异彩纷呈的俗成语作为研究对象,取用的主体语料是唐宋禅籍口语化程度高的100部灯语录著作。

  上编为唐宋禅籍俗成语通论,对唐宋禅籍俗成语的鉴定、面貌、研究价值、新质、系统、同义聚合、演变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构建“汉语语汇史”的设想,主张用“语义二分法”构建语汇系统,揭示了“语义分蘖”“二四字平仄对称”等规律。

  下编为唐宋禅籍俗成语例释,共解释了1759条出自唐宋禅籍的俗成语,并加注简明的考释按语:一是对每条俗成语进行探源,对部分俗成语作了必要的理据分析;二是揭示这些俗成语对大型辞典编纂和修订的价值。

  付建荣,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系主任。2012年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与训诂学,近年来致力于汉语语汇史的构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民族语文》《汉语史学报》《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突厥语借词“库露真”考》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